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能电动车任重道远

    崔东树头像崔东树头像
    崔东树04-19

    注:本分析文章仅代表崔东树个人观点,如有异议,请留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汽车行业的重点工作定位为大力发展的方向,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定位为"新一代智能终端",这标志着汽车产业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的范式转变。智能电动车发展是任重道远,一些驾驶辅助功能的电动车的功能不够完善,长尾问题没有有效解决。2 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做好搭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具备软件OTA升级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与召回管理,规范汽车生产企业OTA升级活动。目前智能电动车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严格履行告知义务,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这对智能电动车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目前自动驾驶的进展分析

    1. 全栈自研车企

    特斯拉与华为是两大领军企业。特斯拉实现从芯片(自研)、算法到传感器方案(纯视觉)的全闭环,技术方案单一,但已标配城市NOA。这是符合人类进化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华为实现从芯片(自研)、算法到传感器方案的全闭环。由于华为是很多厂家的多种模式的供应商,因此技术方案多元,部分配置已经标配城市NOA。

    小鹏是国内领先的智驾企业,类似特斯拉,限于发展阶段,小鹏芯片采用“英伟达+自研”双轨策略,算法完全自研,同样标配城市NOA。

    小米、蔚来、理想也是坚定的全栈自研的企业,目前芯片依赖外部合作(如华为昇腾、英伟达等),技术方案多融合激光雷达与视觉。

    从是否纯视觉模式看,我是坚定的认为一定是纯视觉模式未来可持续。毕竟人类的进化也伴随着退化,纯视觉模式应该是最佳的成本选择。当然目前的激光雷达也很便宜,100多元的激光雷达也不是太大的成本压力,而消费者认知上不一定认为激光雷达这样便宜,因此加个激光雷达就可以在消费者在配置表选车时提升配置对比的优势。

    由于激光雷达的装车差异,因此形成诸多的解决方案。尤其是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目前共包含三套技术方案。天神之眼 A (DiPilot 600):可实现城市NOA功能,主要搭载仰望品牌。天神之眼 B (DiPilot 300):可实现城市NOA功能,主要搭载在腾势以及比亚迪中高配车型(例如汉、唐等);天神之眼 C (DiPilot 100):入门版本,无激光雷达,主要搭载在比亚迪品牌,现阶段可实现高速和城市快速路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发布会上公司表示每7 天就可以训练出一个云端版本OTA到用户车端,持续完善“天神之眼C”智驾功能,同时在芯片选择(地平线J6M/英伟达Orin-N)上公司也保留了更大的技术进化空间。

    2. 智驾的芯片选择

    智驾芯片的自研难度较大,手机是最典型案例。前期的国产品牌OPPO、vivo宣布不再自主研发芯片,裁撤解散芯片研发,而是选择与高通、联发科等半导体厂商合作,这也是芯片研发的目前投资成本高、技术门槛高、高端代工难的客观问题的现实选择。

    纯视觉派(特斯拉、小鹏):依赖自研芯片,强调视觉算法的极限优化。由于芯片的指标很多,不一定简单的算力就是唯一指标,而自研芯片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算法的。

    多传感器融合派(小米、理想、吉利等):普遍采用“英伟达/地平线芯片 + 激光雷达”,注重冗余与安全性。类似于手机购买的对比就是比芯片、比内存、比镜头等,因此跟随国际芯片的主流高端是较现实的选择。近期的国产替代趋势明显,比亚迪、零跑等加速使用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芯片,这也是摆脱封锁的较好方式。

    二、行业对自动驾驶问题关注度提升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交通言究社”14日发表《智慧领航,安全护航——智能网联汽车辅助驾驶功能使用须谨慎》一文。这是重要的警示信号,体现了交通管理的核心部门对自动驾驶问题已经忍无可忍,要主动发声警示。

    文章提到近期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并揭示其原因——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的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文章指出,部分驾驶人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它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1、目前国内量产没有自动驾驶车辆

    自动驾驶是指通过人工智能、传感器和其它技术实现车辆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主行驶的能力。自动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目前没有自动驾驶车辆尚未取得3级及以上等级认证。这一现象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制约:其一,感知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尚未突破技术瓶颈;其二,车企基于法律风险防控考虑,主动将功能标注为2级,以维系驾驶人作为责任主体的法律定位;其三,我国正在推进准入与上路通行试点,目前尚未有3 级自动驾驶汽车获得准入许可。

    2、车企不能用普通消费者做智驾测试

    智能驾驶一直都是汽车厂商的主要卖点,然而大众对于智能驾驶的理解并不一致,有人直接认为智能驾驶就是自动驾驶,无须驾驶员也能开,这是不对的。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交通言究社”曝光了5起因错误使用智能驾驶辅助功能而导致的交通事故案例,这些事故案例凸显了驾驶人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存在的严重安全隐患,以及对“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的混淆。道研中心强调,当前国内量产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大多处于2 级水平,属于“人机共驾”阶段,驾驶人仍是责任主体,不能完全依赖系统。

    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时,必须规范宣传行为,明确说明系统能力与边界,避免误导消费者。驾驶人也需增强安全意识,正确理解和使用辅助驾驶功能,避免因错误操作引发事故。

    三、工信部早已制定明确的规则

    1、强化智能网联车辆的一致性管理

    2 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旨在进一步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OTA)管理,切实保障车辆安全,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知要求企业要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及OTA升级活动开展充分的测试验证,明确系统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确保控制策略合理,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确保在开发、生产、运行等阶段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以往很多车企新的智驾版本参考的是手机的做法,先让一批先锋用户报名,去测试和体验功能和效果,并反馈问题和BUG,加速车企在智驾方面的能力和迭代。未充分验证报批的智驾升级方案不允许公测,不能类似北美车企那样搞千人团和万人团的测试,要为消费者负责,不能把购车用户的车辆作为测试车辆。

    2、强化车辆的控制责任

    组合驾驶辅助产品仍处于技术完善阶段,自动驾驶功能应用从可用到好用仍有距离。如“视觉感知”或“融合感知”都尚未具备全天候感知能力,尤其是在雨雪、雾霾、暗光、逆光、反光、光影变化等环境条件下,受限于自然场景的不可穷尽性和不可预测性,长尾问题突出。随着组合驾驶辅助功能渗透率持续提升,企业夸大宣传、用户告知不足时有发生。当前国内外多家车企相继推出了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产品。

    组合驾驶辅助不等于“自动驾驶”,驾驶主体仍为驾驶员。因此不是驾驶员的操作都是要等到申报L3级之后才能使用,短期内的驾驶员不在车内的功能应该被严格约束。类似空车进出停车场的一键召唤和代客泊车等功能,责任都是驾驶员的,都需要有驾驶员在环境中监管。

    四、充分利用安全沙盒管理的创新空间

    1、国家有前瞻性的智能电动车创新发展线路

    汽车安全沙盒监管是在后市场阶段针对车辆应用的前沿技术进行深度安全测试的机制,主要目的是引导企业查找问题、改进设计、降低风险。作为传统监管方式的有益补充,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有利于更早地将前沿技术引发的质量安全问题纳入监管范围,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倡导最佳安全设计实践。在部分车型、部分地区试行开展,确保制度适度、安全、可控。沙盒监管的对象是在车辆中使用的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前沿技术,或实现各级别自动驾驶、远程升级等新功能新模式。

    2、车企需要认真做研发测试不要急功近利

    截止2024年,全国共建设17 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 个车联网先导区、16 个“双智”试点城市。这些地区的功能各有侧重,各地的标准也是有所差异。未来需要车企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实现独立的车辆测试,逐步向L3级跨越。

    3、消费者不要抱侥幸心理,要为自己安全负责

    目前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热情很高,尤其是城区NOA的热情很高,在网上宣传和自身多次测试后,胆量越来越大,侥幸心理越来越强,事故风险也越来越大。在现有的量产车型中,要抑制自动驾驶带来的消费认知差异。针对脱手,脱眼的监控要严格,尤其是要对淘宝等的自动驾驶神器加强管理,对例如干扰车辆安全监测系统的智驾神器将加强监管。因此未来的厂家宣传和媒体宣传都会更加谨慎,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的冒险精神更需要安全智驾的提示。

    附:近日信息合集

    *全国商用车国内保险特征—2025年3月

    *2025年1-3月汽车生产增12%,新能源汽车316万渗透率42%,汽车消费额降1%

    *车市扫描-2025年13期(4月7日-4月13日)

    *新能源车锂电池市场分析-2025年3月

    *2025年3月乘用车细分市场车型走势

    *乘用车价格段市场结构分析-3月

    *2025年3月汽车细分市场走势和厂家竞争表现分析

    *车市扫描-2025年12期(4月1日-4月6日)

    *2025年3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运行特征分析

    *【月度分析】2025年3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

    *2024年车企年报跟踪分析

    *美国关税战下的中国汽车没影响-鼓励小微型电动车和燃油车插混化

    *2025年3月乘用车市场降价分析

    *乘用车新车的分级测算探讨—3月

    *2025年1-2月二手车285万台、同比降1%,交易额1862亿元、降5%,新能源渗透率9.1%

    *车市扫描-2025年11期(3月24日-3月31日)

    *中国汽车出口区域独特-燃油车发展潜力较大

    *【新能源】2025年3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快讯

    *2025年1-2月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份额7成、增量贡献度9成

    *2025年1-2月中国汽车进口6万辆降46%

    *2025年预测-乘用车零售增3%、出口增10%、新能源批发增32%,汽车增5%

    *2025年1-2月中国占世界汽车份额34%

    *2025年1-2月汽车行业收入破1.4万亿增8%、成本增9%、利润增12%

    *【乘联分会论坛】2025年2月皮卡市场分析

    *车市扫描-2025年10期(3月17日-3月23日)

    *【乘联分会论坛】2025年2月乘用车区域市场流向分析

    *2025年1-2月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分析

    *俄罗斯乘用车市场跟踪-2025年2月

    *全国乘用车市场2025年2月末库存308万台、库存51天

    *全国充电桩市场分析-2025年2月

    *全国新能源乘用车2025年2月零售69万辆零售渗透率50%

    *2025年1-2月汽车行业进出口快报

    *从摩托车强大看中国汽车出口的潜力分析

    *2025年第一批新能源车免车购税目录分析

    *健全新能源车电池回收价格意义重大

    *从雷克萨斯的国产与本田日产合并受阻-看中国产业链的优势

    *建议减少对燃油车的歧视性政策-实现油电同强*2024年12月新能源车区域市场分析

    *公安部2024年上牌和驾驶员数据分析

    *2024年汽车出口641万台增23%、进口70万台降12%

    *2024年1-12月全国汽车市场召回状态跟踪

    *2025年全国车市预计零售增2%-年初政策过渡期买车好

    *我不看好日产和本田的合并-需要加大中国本土化研发和产品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促进汽车消费可持续增长

    *汽车保有上牌报废出口组合分析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海外部分数据跟踪-10月

    *稳增长仅靠以旧换新是不够的——要车购税优惠促进首购群体购车

    *车市相对楼市的发展潜力巨大,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欧盟车市跟踪 -坚决反对欧盟的电动车反补贴政策

    *氢燃料电池车走势分析

    *2024年中国汽车经销商急需政策支持

    *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利润从上下游向中游电池集中

    *汽车整车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表现分析

    *世界汽车生产分析-中国汽车走向世界

    *各国行业差异和车企利润分析-钱到哪里去了?整车企业一定要造电池

    *报废更新补贴升级推动车市换购消费强增长

    *世界企业500强的中国汽车公司总体较好

    *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扩容翻倍是重大利好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发布是重大利好

    *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推动汽车消费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海外上市公司的年报指标对比跟踪

    *全国住宅楼市与车市走势对比分析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