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这几年真是火出天际,市场渗透率从2020年的5.4%飙到2024年的40.9%,国内保有量直接突破3140万辆,妥妥的全球第一。但是吧,这销量蹭蹭涨的同时,各种骚操作也跟着来了,最近央视就曝光了不少让人血压飙升的案例。

一、说好的免费怎么变"氪金"了?
杭州方先生最近就遇到个离谱事儿:买车时销售拍胸脯保证"硬件全配齐,功能免费开",结果提车后天天被弹窗提醒"方向盘加热要充钱才能用"。合同里那句"部分功能需另行开通"简直就是当代"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的翻版,这波操作属实把消费者当韭菜割了。
这还真不是个别现象:
• 某品牌吹嘘的"终身免费车联网",系统一更新直接给你限流
• 还有家更绝,"全系标配自动泊车"的宣传语后面藏着9800元的解锁费
这不就是典型的"硬件全装好,功能靠氪金"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明规定商家必须如实告知商品信息,但某些车企就爱玩这种"先斩后奏"的把戏。要我说啊,这跟游戏里卖皮肤一个套路,但问题是买车可不是充个648那么简单!

二、智驾宣传的水分有多大?
最近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那起事故大家都听说了吧?高速上开着NOA直接撞上施工路障,三条年轻生命就这么没了。虽然舆论都在喷小米,但其实各家车企的智驾宣传都一个德行——吹得天花乱坠,用起来提心吊胆。
现在市面上57.3%的新车都标榜有L2以上智驾,但实际用过的都知道:
✓ 说好的"全程接管"?其实动不动就要人工干预
✓ 红绿灯识别经常抽风,跟发布会演示的完全两码事
✓ "城市全场景"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虽然工信部今年2月出了新规,要求不能暗示"自动驾驶",但法律漏洞还是太多。出事了责任全推给司机,这不就是典型的"宣传时吹上天,出事时甩锅快"吗?

三、破局之道:真诚才是必杀技
要解决这些问题,车企得做到:
✔ 功能收费明明白白写在购车合同里
✔ 智驾宣传少整那些虚的,把适用场景和局限都说清楚
✔ 研发投入不能停,别整天想着割韭菜
✔ 售后服务跟上,别让消费者修个车比买车还贵
就像行业大佬说的,现在新能源车正处在安全责任的十字路口。要我说啊,与其整天琢磨怎么套路消费者,不如老老实实把产品做好。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在认真造车,谁在花式割韭菜,大家心里都门儿清!
最后送车企一句话:套路玩得深,迟早要还的。把消费者当傻子,最后凉凉的只能是自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