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速度信仰”撞上“安全铁律”,今天晚上在鸿蒙智界之夜,余承东在介绍产品之余再次强调鸿蒙智行是稳定的速度,是安全的速度。这与另一家车企宣扬追求速度是一种信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5年3月,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的一场致命车祸将雷军“速度是一种信仰”的宣言推上风口浪尖;两个月后,问界M7的追尾事故让余承东一改往日高调,反复强调“安全的速度”与技术的局限。两位科技巨头在造车领域的理念碰撞,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对速度与安全边界的深刻思考——是追求极致的性能参数,还是坚守生命至上的底线?
一、雷军的“速度信仰”:狂热与代价
小米SU7上市之初,雷军以“灵魂的共振”为口号,将速度塑造成年轻一代的精神图腾。然而,这一信仰在现实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1. 事故频发的速度狂欢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德上高速以116km/h(超限速)行驶时失控爆燃,导致3名女大学生遇难。后台数据显示,车辆在碰撞前2秒发出接管警示,但驾驶员介入后仍以97km/h撞向隔离带。
更早的3月,小米SU7 Ultra车主被曝在城市道路飙车至303km/h,远超国内限速标准;另一辆未上牌的SU7 Ultra以150km/h避让车辆时失控,酿成重伤事故。
2. 销量与舆论的撕裂
尽管事故频发,小米SU7交付量在2025年3月突破2.9万台,市场对速度的追捧与安全质疑形成鲜明对比。雷军迟至事发三天后的回应,更被批评为“营销优先于责任”。
争议核心:当车企将速度包装为“信仰”,是否无形中助长了危险驾驶文化?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超速违法激增230%,暴露出性能与法规、宣传与责任的失衡。
二、余承东的“安全觉醒”:从“遥遥领先”到物理定律

与雷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余承东在问界M7事故后的态度转变:
1. 技术神话的破灭与反思
2024年4月山西运城事故中,问界M7 Plus以115km/h追尾养护车,司乘3人遇难。事故车型因未搭载华为高阶智驾系统,AEB(自动紧急制动)工作范围仅限485km/h,远超触发条件。
余承东在5月发布会上坦言:“没有绝对的安全,AEB也不能100%避免事故。若车速过快,神仙都刹不住。”他一改过去“想撞都难”的自信,强调“安全需遵循物理规律”。
2. 技术升级与责任边界
问界新M7 Ultra将AEB生效范围提升至4150km/h,但仍明确警示“极限场景无法完全规避风险”。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余承东新增机械应急开门设计,试图平衡科技感与安全性。
深层逻辑:余承东的“低头”揭示了智能驾驶的真相——技术可以优化安全,但无法颠覆物理规律。华为的转变,实则是从“营销主导”回归“敬畏生命”的必然选择。
三、行业启示:速度与安全如何共存?
1. 宣传伦理的重塑
沃尔沃在XC90发布会上直言:“安全不是堆料或吹嘘,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其98年安全史上,三点式安全带等发明均以“零妥协”为标准,与部分车企将辅助驾驶包装为“自动驾驶”形成对比。
2. 法规与技术的协同
特斯拉FSD入华在即,其视觉方案与华为激光雷达路线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但马斯克强调“60亿英里行驶数据是质变关键”,华为则需加速积累用户数据以提升智驾可靠性。
专家呼吁:车企应通过后台限速、强制安全培训等方式约束性能滥用,同时立法明确智能驾驶责任划分。
结语:生命没有“NG”,造车不是“表演”
雷军的“速度信仰”与余承东的“安全敬畏”,实则是智能汽车狂飙时代的一体两面。当车企竞逐参数巅峰时,沃尔沃的箴言值得深思:“表演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速度或许能点燃灵魂的共振,但唯有对安全的永恒敬畏,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未来之路:在速度与安全的博弈中,行业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找到性能与责任的平衡点——因为每一次方向盘后的选择,都关乎生命的重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