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杭州乘客王先生搭乘哈啰顺风车前往上海浦东机场时,目睹司机在高速行驶中全程开启特斯拉辅助驾驶功能并酣睡,车辆时速达100公里。据描述,司机双手仅轻搭方向盘底部,多次被乘客咳嗽、打电话等举动干扰仍无反应,最终因险些撞上服务区栏杆惊醒。王先生投诉后,平台仅补偿5元优惠券,引发其对安全风险与赔偿方案的不满。
平台回应:核查争议与处罚机制存疑
哈啰平台回应称,驾驶员双手脱离方向盘或睡觉已违反交通法规,若查实将冻结账号,但当前仅对司机“重点监控”。客服强调,平台虽未禁止使用辅助驾驶,但要求车主保持安全操控,建议乘客取证并“友好提醒”司机。然而,此类事后处理被质疑缺乏威慑力——此前类似事件中,司机仅被封号或批评教育,且平台处罚标准模糊,依赖媒体曝光推动解决。
专家警示:技术“辅助”本质不容僭越
汽车专家指出,现有智能驾驶系统仅为L2级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接管车辆。多地交管部门已通过电子屏提醒驾驶人“慎用智驾”,强调路况复杂时系统易误判,司机反应时间极短。浙江某交警直言,高速使用智驾模式风险陡增,“安全方向盘”仍需人类掌控。
法律争议:危险驾驶入刑呼声渐起
该事件引发对责任界定的讨论。法律界人士认为,司机行为已涉嫌“危险驾驶罪”或“危害公共安全罪”。以涉事特斯拉2.5吨车重计算,100公里时速碰撞将产生约93吨冲击力,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现行交规对“脱手驾驶”尚无明确罚则,处罚多依据超速、疲劳驾驶等衍生行为,监管存在真空。
技术跃进下的安全悖论
当“人机共驾”成为常态,此事件暴露出平台监管滞后、法规缺位与公众认知偏差的多重困境。若仅以“优惠券”平息投诉,或将纵容更多司机铤而走险。技术可以解放双手,但安全红线不容试探——无论是平台、司机还是立法者,都需重新审视“辅助”二字的重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