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交通局拟通过调降出租车运价应对网约车竞争,这一政策意图值得商榷。从市场规律看,出租车行业长期受制于政府定价,运价调整滞后于成本上涨与市场需求变化,司机收入持续承压;而网约车平台凭借动态定价机制与资本补贴,形成不对称竞争优势。若强行以行政手段要求出租车“以价换量”,不仅难以扭转行业颓势,反而可能陷入“双输”困局:司机收入进一步摊薄,乘客则因服务品质差异继续流失。
政策逻辑的三大矛盾
其一,价格干预忽视成本刚性。出租车行业油费、车辆维护、保险等成本逐年攀升,运价下调将挤压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司机生存压力加剧。
其二,行政手段难敌市场规律。网约车平台可通过算法实时调整定价策略,而出租车受限于政府指导价,缺乏灵活应对能力,强制降价只会导致“政策红利”被平台补贴迅速抵消。
其三,行业改革回避核心矛盾。出租车行业长期存在的份子钱制度、经营权垄断、服务模式僵化等问题,才是竞争力缺失的根源,单纯价格调整无异于扬汤止沸。
破局之道:回归市场与法治
短期来看,应建立出租车运价动态调整机制,将燃料成本、服务质量与运价挂钩,赋予行业一定自主调价空间。长期而言,需打破行业垄断壁垒,推动经营权市场化改革,引导出租车企业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对网约车平台的监管亦需强化,例如限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低价倾销行为,而非简单禁止——毕竟市场竞争不应被“保护”扼杀,但需以公平规则为前提。
他山之石的启示
香港出租车行业采取“政府指导价+燃油附加费”模式,既保障司机合理收益,又通过动态附加费平衡市场波动;同时严格限制网约车数量,以原始出租车牌照持有者新增有限的网约车牌照,避免无序竞争。
此类经验表明,市场化调节与适度监管并重,方能实现多方共赢。反观天津政策,若继续依赖行政命令“拉偏架”,恐将加剧行业内耗,最终损害公共出行生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