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电动两轮车行业寒意袭人,国内总销量同比下滑 11.6%,仅 4950 万台,终端零售均价也跌破 3000 元,较 2023 年下降 8.7%。这一困境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行业寒冬,根源何在?
首先是政策与市场的错配。新国标过渡期结束,市场步入“后置换时代”,2024 年国标车销量占比达 63%,但消费者对高价国标车接受度欠佳。像雅迪冠能系列,搭载石墨烯电池的车型均价超 4000 元,比 2022 年上涨 25%,市场份额便从 32%降至 28%。同时,超标车淘汰周期完结,2024 年置换需求仅占总销量的 21%,比 2023 年减少 17 个百分点。

其次,成本与利润的撕裂也让行业雪上加霜。锂电池材料价格大幅波动,2024 年碳酸锂价格从年初 50 万元/吨暴跌至年底 7.97 万元/吨,企业库存减值损失惨重。雅迪财报显示,原材料存货减值达 3.2 亿元,毛利率从 2023 年的 18.6%降至 15.3%。而钢材价格同比上涨 12%,进一步挤压利润,中小品牌净利润率普遍跌破 3%。
再者,消费与供给出现断层。Z 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对智能化功能需求达 67%,但 3500 元以上高端车型销量占比仅 18%。小牛电动虽推出智能锂电车型,却因成本限制,3000 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不足 20%,导致全年亏损 1.02 亿元。

上市公司,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这艰难环境下,六家上市公司表现迥异。
雅迪,高端化转型阵痛明显。营收 282.36 亿元,同比下降 18.8%;净利润 12.72 亿元,同比下降 51.8%;销量 1300 万台,同比下降 15%。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却在东南亚遭遇价格战,越南市占率从 28%降至 23%,且石墨烯电池研发投入大但效果未达预期。

爱玛,精细化运营取得胜利。营收 216.06 亿元,增长 2.71%;净利润 19.88 亿元,增长 5.68%,毛利率提升至 18.9%。通过电机自制和规模化采购,核心零部件成本同比下降 9%,县镇级门店占比达 58%,在农业大省市占率高。

九号公司,智能化突围成为黑马。营收 109.05 亿元,增长 44.9%;净利润 9.7 亿元,增长 155.95%,5000 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 60%。其 RideyGo!智能系统用户超 200 万,APP 日活率达 38%,海外布局成效显著。

而中小品牌如新日、小牛、绿源则在生死边缘挣扎,面临营收下滑、亏损、库存积压、研发投入低等难题。

破局之路在何方?
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创造”。技术创新上,台铃推出蓝鲸固态电池,充电 10 分钟续航 200 公里,成本还降 15%;雅迪 TTFAR 3.0 增程系统整合部件,续航提升 30%;爱玛采用碳纤维车架,整车减重且成本下降。

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换电生态兴起,深圳试点钠离子电池“以换代充”,成本降至 3 元,换电柜覆盖率达 45%;共享出行发展迅猛,美团、哈啰在 20 城投放智能换电柜,共享电单车日均订单超 800 万单;海外拓展也有进展,雅迪印尼基地投产。
同时,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湖北、江苏等 12 省推出“以旧换新”补贴,拉动销量增长 12%;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资本入局;2025 年新国标升级,中小品牌淘汰率预计达 30%。
未来十年,格局几何?
未来十年,市场格局将重塑。头部集中度提高,CR5 市占率将从 2024 年的 65%提升至 2030 年的 80%。高端化占比突破 30%,智能化车型渗透率达 50%,海外市场销量占比提升至 35%。
技术趋势上,固态电池 2026 年商业化量产,氢燃料电池 2030 年试点应用,车路协同实现 L4 级功能。

不过,行业也面临政策风险,如欧盟碳关税、数据安全规定以及反垄断调查等。
2024 年的行业危机,是“旧秩序”的崩塌与“新生态”的萌芽。未来十年,技术创新、模式重构、全球化布局是企业生存关键。你觉得哪个品牌能在这场变革中拔得头筹?欢迎留言讨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