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代表发声:电动车标准不符合老百姓实际需求!禁限摩政策也应解除

    在我国4亿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庞大出行需求下,现行管理政策与民生实际的矛盾正引发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在两会期间的发声,直指电动车新国标“脱离群众需求”,并呼吁重新审视城市禁限摩政策,为破解“合法上路难”的出行困局撕开了讨论的口子。

    一、新国标十年之痛:当“安全规范”沦为“使用障碍”

    2019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18),本意是通过标准化管理提升出行安全,却在落地后陷入“合规车不好用,好用车不合规”的尴尬境地。李稻葵委员列举的三大争议点,精准戳中用户痛点:

    限速25km/h:效率与安全的失衡

    这一标准甚至低于部分城市自行车道的设计时速,导致电动车在复杂路况中难以融入交通流,反而催生“解码提速”等非法改装产业。央视调查显示,市场上超60%的在售车型通过售后解码后时速可达50km/h,政策初衷与实际效果背道而驰。

    强制脚踏板:反人性设计的鸡肋

    要求电动车必须具备脚踏骑行功能,但现实中没电时脚踏蹬行比步行更费力,反而增加车辆重量(整车质量≤55kg的限制下,脚踏板占重近10%),被用户戏称“最无用的国标配置”。北京某电动车店老板坦言:“消费者买车第一句话就是‘能不能拆脚踏’。”目前这一项在调改后不再强制。

    禁用后视镜:安全防线的人为割裂

    作为重要安全部件的后视镜被国标禁止安装,却未提供替代解决方案。交警部门数据显示,电动车因视线盲区引发的事故中,23%与缺乏后视镜直接相关,政策“一刀切”反而埋下安全隐患。

    二、禁限摩政策:从“治堵”到“制肘”的时代错位

    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禁限摩政策,在电动车崛起的今天已显滞后。全国200多个城市延续的“禁摩令”,将电轻摩、电动摩托车与燃油摩托车混为一谈,造成三重矛盾:

    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割裂

    我国摩托车产业年产能超2000万辆,出口量连续18年全球第一,但国内市场因政策限制长期低迷。2024年数据显示,国内摩托车销量仅占产能的45%,大量合规车辆“出口转内销”受阻,浪费社会资源。

    民生出行与政策管制的冲突

    以外卖骑手为例,国标电动车续航不足50公里,难以满足日接单量需求,而电摩、摩托车续航可达100公里以上。上海骑手王师傅透露:“为避免被扣车,每天绕路躲避执法,每月因禁行多耗时15小时以上。”政策迫使从业者在“合规亏损”与“违规风险”间艰难选择。

    环保转型与管理思维的脱节

    电轻摩使用电力驱动,噪音、排放远低于燃油摩托车,却因历史政策被“一刀切”限制。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指出:“用管理燃油车的方式管电动车,是对新能源交通的制度性忽视。”成都、杭州2024年试点开放电摩通行后,相关事故率下降12%,证明分类管理的可行性。

    正如李稻葵所言:“交通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便民,而非管制。”当政策开始倾听4亿车主的真实声音,当“以人为本”取代“以车为本”,我们才能真正迎来“出行有尊严、管理有温度”的交通新时代。对于这场牵动亿万家庭的政策调整,你期待哪些具体改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