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十八般武器”分别是哪些?都是怎么使用的?看看你认识几个

    无风却起念V头像无风却起念V头像
    无风却起念V04-10

    在古代的武侠小说或历史故事中,人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听起来颇具英雄气概。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十八般武艺”到底是哪十八种?它们真的是指十八种兵器吗?

    “十八般武艺”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南宋军事著作《翠微北征录》,书中提到:“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由此可见,早期的“十八般武艺”确实与兵器紧密相关。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说法逐渐演化,不同朝代和文献对“十八般”有不同的解释。

    比较权威的版本之一出现在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有所体现,当时的十八般武艺多以实战为基础,强调士兵或将领所需掌握的十八类兵器使用技巧。

    常见的流行版本中,十八般武艺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

    我们不妨按顺序来认识这十八种兵器:

    刀,是古代战场上的常见兵器。短兵相接时最为趁手,单刀、双刀、大刀、柳叶刀,种类繁多。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就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其威猛形象深入人心。

    枪,有“百兵之王”之称。长柄直刺,攻势凌厉。赵子龙七进七出、枪法如龙,在古代冷兵器战场上枪常常是士兵的首选。

    剑,被誉为“君子之兵”,不仅是一种兵器,更象征身份和修养。剑术讲究轻灵、迅捷,荆轲刺秦的匕首,岳飞佩戴的湛卢,皆为名剑传说。

    戟,是融合了枪与刀功能的复合兵器。吕布的方天画戟最为著名,戟头双刃,中间突刺,可砍、可挑,战场上十分实用。

    斧与钺,都是劈砍类兵器。斧较常见,钺体型更大,代表着原始力量。程咬金的三板斧虽带戏剧色彩,但确有历史原型。

    钩,多用于勾拉敌兵、破坏阵型。叉,形如鹿角,擅长封挡、夹击。二者多用于捕快与防守,也见于战阵侧翼。

    鞭为硬兵器,分钢鞭、骨鞭等。锏为古代权贵使用的兵器,多为实心,攻击力极强。秦琼和尉迟恭,一个使双锏,一个使铁鞭,是典型代表。

    锤,一般为双手持用,常见有流星锤、擂鼓瓮金锤。后者是李元霸的标志兵器,虽为传说,但表现其蛮力之极。

    抓,是较为冷门的奇门兵器,有五指爪、鹰爪等样式,擅长近身缠斗。

    镋,一种戟类变种,如凤翅镏金镋,具杀伤力强、防御范围大的优点。

    棍,为练武之基础,少林棍法著称于世。孙悟空的金箍棒虽具神力,但也体现棍法灵活多变。

    槊,是古代骑兵专用长兵器,多为精锐骑将所用。它比枪更长,适合冲锋破阵。

    棒,在民间较常见,多用于街头防身或僧道使用。鲁智深的禅杖便属于棒类。

    拐,是特殊形制的兵器,有些似L型,可用于挑击、钩打,古代少林棍僧常用此兵器防守。

    流星锤,属于软兵器,一端带链,一端有重锤。挥动时难以捉摸,攻击范围广,是实战中极具威慑力的器械。

    除了兵器类的“十八般武艺”,在清代之后,还有一种划分方式,即“九长九短”,如枪、戟、棍等为长兵;刀、剑、锤等为短兵,这种划分更偏向实战与操练。

    值得一提的是,“白打”也被归为一种武艺,即徒手格斗技艺,包括拳术、摔跤、擒拿等,这也体现出“武艺”并非全靠兵器。

    综上所述,“十八般武艺”不仅是一组兵器的集合,更是古人对于武术系统训练的一种归纳。

    它不仅代表了一名武者的全面技艺,也承载着中国古代兵学、武学的发展脉络。若能精通其中数种,便是难得的高手,若十八般样样皆通,那便堪称“武艺全才”。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