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高速路段发生的严重事故引发社会高度关注。3名女大学生驾驶车辆途中,因路段施工改道,车辆虽检测到障碍物并提醒减速,驾驶员接管后仍与隔离带水泥桩碰撞并爆燃,最终造成3人不幸遇难。国家应急管理部针对此类智驾事故明确回应:目前市售智驾车辆最多属于L2级辅助驾驶,智驾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这一判定不仅是对单一事件的责任厘清,更折射出智能驾驶时代交通安全与责任认知的关键问题。

依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0至L5六个级别,其中L0、L1、L2级均属辅助驾驶范畴。当前市售车辆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最高仅达L2级,这意味着车辆系统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对复杂路况的判断与操作。然而,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成为新能源车辆“标配”,部分驾驶员产生过度依赖,甚至将其等同于“无人驾驶”,出现手离方向盘、分心等危险行为,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国家应急管理部的回应,正是对这一认知偏差的有力纠正。
从法律层面看,截至目前国内尚无L3级量产车型上市,现行法规下,智驾车辆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这一规定虽在部分人看来存在争议,但本质上是对当前技术局限性的客观回应。智能辅助驾驶虽能提升驾驶便利性,但绝非万无一失的“安全网”。路况的复杂性、系统识别的局限性,都决定了人类驾驶员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承担起最终的安全责任。
对车企而言,此次事件亦是一次深刻警示。在宣传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时,需避免误导性表述,强化“强提示、硬监控”措施,确保用户清晰认知技术边界。若为追求市场卖点而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概念,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可能引发安全风险。唯有坚守安全底线,如实传递技术信息,才能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起事故与应急管理部的回应,为智能驾驶时代的社会共识构建敲响了警钟。技术进步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对技术的盲目信任却可能滋生风险。无论是驾驶员、车企还是社会层面,都需在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间寻求平衡。驾驶员必须明确自身责任,紧握方向盘,将安全掌控在自己手中;车企需以严谨态度对待技术宣传与功能设计;监管部门则应持续完善法规,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国家应急管理部对小米SU7事故的责任界定,实质是一次对智能驾驶安全认知的全民教育。它提醒我们,在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时,绝不能忽视安全底线与责任边界。唯有以理性态度看待技术,以严格自律履行驾驶责任,以规范发展推动行业进步,才能在智能驾驶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真正实现技术与人、安全与发展的和谐共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