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是什么级别自动驾驶?交通事故责任如何判定?

    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的自动驾驶技术定位与责任判定需结合技术标准、法律框架及具体事故场景综合分析。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解读:

    一、小米SU7的自动驾驶级别

    根据小米官方技术文档及第三方测试数据,小米SU7全系搭载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部分高配车型支持NOA导航辅助驾驶),具体表现为:

    1. 硬件配置:

    ◦ 标准版(21.59万):依赖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无激光雷达,支持高速自适应巡航(ACC)、车道保持(LCC)等基础功能。

    ◦ Pro版/Max版(24.59万起):增加激光雷达,支持高速NOA(自动变道、超车、上下匝道)及端到端代客泊车(需特定场景)。

    2. 功能边界:

    ◦ 官方明确标注为“智能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并随时接管。

    ◦ 第三方测试显示,小米SU7在高速场景下对静止障碍物(如施工路障)的识别存在延迟,例如在140km/h时速下仅能减轻碰撞而非完全避免。

    3. 行业对比:

    ◦ 与特斯拉Autopilot、小鹏NGP等同级,属于L2+级(部分场景增强),但未达到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标准(需法规认证)。

    二、交通事故责任判定的法律框架

    当前中国对自动驾驶事故的责任划分主要依据以下规则:

    1. 驾驶员为主责:

    ◦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司法判例,L2级辅助驾驶下,驾驶员仍需承担全部责任。例如:

    ◦ 2024年无锡中院判决:智能领航系统属于辅助功能,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导致事故,负全责。

    ◦ 2025年北京《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L3级以上自动驾驶状态下事故由车企/运营商担责,但L2级仍由驾驶员负责。

    2. 车企责任边界:

    ◦ 若事故因系统缺陷(如传感器失效、算法错误)导致,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例如:

    ◦ 2024年海口小米SU7失控事故,警方认定驾驶员操作不当,排除车辆故障。

    ◦ 2025年安徽高速事故中,小米提交的数据显示系统正常响应,责任判定需等待警方最终调查。

    3. 举证难点:

    ◦ 驾驶员需证明系统存在缺陷(如黑匣子数据、第三方鉴定),但数据通常由车企掌握,用户举证难度大。

    三、近期事故致死的原因分析

    2025年3月29日安徽高速事故(致3人死亡)的核心争议点包括:

    1. 事故过程:

    ◦ 车辆以116km/h时速在NOA状态下行驶,检测到施工路障后减速至97km/h,驾驶员接管后仍发生碰撞。

    ◦ 从接管到碰撞仅2秒,驾驶员操作空间有限。

    2. 技术局限性:

    ◦ 第三方测试显示,小米SU7在复杂场景(如施工改道、夜间逆光)的感知能力不足。例如:

    ◦ 对向车入侵测试中,60km/h时速下未主动刹车。

    ◦ 路口两轮车左转拦截测试中,20km/h时速下未识别障碍物。

    3. 人为因素:

    ◦ 驾驶员可能过度依赖辅助驾驶,未保持足够注意力。

    ◦ 非车主驾驶(借用车辆)可能导致对系统特性不熟悉。

    四、行业启示与风险提示

    1. 技术发展与法规滞后:

    ◦ 中国尚未出台L3级自动驾驶的准入标准,车企宣传的“智能驾驶”易引发用户误解。

    ◦ 北京、武汉等地的地方条例仅适用于特定区域的测试车辆,对量产车责任划分仍不明确。

    2. 用户认知误区:

    ◦ 部分消费者将NOA等同于“自动驾驶”,忽视其辅助性质。例如:

    ◦ 小米SU7的NOA功能需频繁接管,但用户可能因长时间使用产生麻痹。

    3. 风险规避建议:

    ◦ 驾驶员需明确: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双手不得离开方向盘。

    ◦ 车企应加强风险提示,例如在HUD显示“请保持注意力”而非仅语音提醒。

    总结

    小米SU7的自动驾驶技术属于L2+级辅助驾驶,事故责任判定以驾驶员为主,车企仅在系统存在缺陷时担责。近期事故暴露了技术在复杂场景下的局限性及用户认知偏差。未来需通过法规完善(如明确L3级责任划分)、技术升级(如提升障碍物识别精度)及用户教育(如强制接管提醒)减少类似风险。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