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的车祸真是刷屏了,说实话,看到这种新闻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三条人命,而且还是年轻的大学生,太可惜了。这事儿也把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问题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咱们得好好想想,这智能驾驶,到底靠不靠谱? 啥样的智驾才能让人安心?

辅助驾驶 ≠ 自动驾驶:概念“祛魅”很重要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车企宣传的“智能驾驶”,其实只是“辅助驾驶”,也就是L2级别 离真正的L5级别“无人驾驶”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 这就跟当年特斯拉把“自动驾驶”改成“辅助驾驶”一样,得“祛魅”. 消费者得清楚,你买的不是一个能完全替代你的司机,而是一个能帮你开车的工具。这个工具在特定情况下能减轻你的负担,但绝不能完全依赖。你才是那个最终负责的人 . 否则,真出了事,一句“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 ,责任全在你,厂家可不背锅。
现在车企的宣传,动不动就“自驾”、“0接管”、“全民智驾” ,恨不得让你把方向盘都扔了。这种宣传,说白了,就是在打擦边球,故意混淆概念 . 消费者一不留神,就容易把辅助驾驶当成自动驾驶,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结果呢? 该你接管的时候没接管,悲剧就发生了。 这就跟之前说的学历“祛魅”一样,别把“智能辅助驾驶”太当回事了,它只是个辅助,关键还得靠自己。

响应时间:快≠安全,还得看“情商”
这次小米SU7事故,一个很大的争议点就是智驾系统的响应时间 . 小米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从“NOA发出风险提示”到“车辆碰撞”,只有短短的2-3秒. 这2-3秒,够干啥? 眨眼就过去了。 专家也说了,这么短的时间,驾驶员根本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
当然,响应速度快是好事,但光快还不够,还得看“情商”。 啥叫“情商”? 就是系统能不能像老司机一样,提前预判风险,并且给出合理的应对方案。 比如,在发现驾驶员长时间分心或者多次提醒无效的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强制停止NOA功能? 这就像一个好朋友,看你状态不好,会劝你别开车一样。 智能驾驶也应该有这种“情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把驾驶员往“坑”里带。
电池安全:电动车绕不开的“坑”
除了智驾系统本身,电动车的电池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次事故中,车辆在碰撞后发生了燃烧,这也引发了人们对电动车电池安全的担忧. 专家说了,现在市面上的电动车,用的基本都是液态电解液的锂电池. 这种电池在受到挤压或穿刺的时候,容易发生短路,然后起火.
虽然小米SU7用的是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头部供应商的电池,但再好的电池,也挡不住猛烈的撞击. 这就跟鸡蛋一样,再结实的鸡蛋,也经不住石头砸。 所以说,电动车在电池安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厂家不能光想着提高续航里程,还得把电池的安全性能放在首位。 别到时候车是“智能”了,但一撞就着火,那还不如开个“傻瓜”车安全。

监管和责任:谁来为安全兜底?
出了这种事,除了车企要反思,监管部门也应该有所作为。 现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这么快,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 谁来制定智能驾驶的安全标准? 出了事故,责任该怎么划分? 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美国那边,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经开始要求车企报告涉及自动驾驶系统的事故,这算是一个好的开始。咱们这边也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智能驾驶的安全性能进行严格把关。 别等到出了更多事故,才想起亡羊补牢,那就晚了。 此外,出了事故后,舆论不应该只关注雷军该不该发声 ,而应该多关注受害者家属 ,毕竟,对他们来说,这是 “一劫”.
说到底,智能驾驶是个好东西,能提高驾驶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但前提是,我们得把这些“坑”都填平了。 消费者要理性看待,车企要加强研发,监管部门要完善法规。 只有这样,智能驾驶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出行的好帮手,而不是一个潜在的“马路杀手”。 否则,这“智能”俩字,就成了讽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