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雷军,今夜无眠

    老刀言商头像老刀言商头像
    老刀言商04-03

    文 | 老刀


    “3.29铜陵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爆燃事故”,

    震惊了网络吃瓜群众和广大车友。

    小米,

    迎来最严峻的一次大考。


    连同曾被推上“神坛”的雷军,

    俱要接受此次拷问。

    雷神,

    今夜无眠!



    01

    2025年3月29日晚9点,武汉某高校应届大学生罗睿、李某及邻校霍某三人结伴出发安徽池州参加某岗位的事业编制考试。

    三人原本打算乘坐高铁前往池州,但鬼使神差地还是选择了自驾前往。由罗睿当司机,驾驶的正是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su7,车辆是她男友购买的爱情礼物。

    当晚10点多,车辆已经行驶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上,这时,罗睿开启了智能辅助驾驶,时速大约在116km/h。

    但之后不久,就在铜陵枞阳高速离出口大约1公里左右的封路路段,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后爆燃,碰撞时间为22:44:26-28之间,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事故造成2人当场身亡,一人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4月1日,小米公布“SU7爆燃致3死”详情:

    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3月29日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29日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02

    三名00后女大学生,三朵开得正艳的祖国的花朵,就这样在一场“智能辅助驾驶”中永远凋谢了。

    她们的背后,是三个破碎的家庭和她们撕心裂肺的家人,事故太惨痛了。

    人死不能复生,事故鉴定也尚未出来,死者家属有涉及事情真相疑问需要回答:

    1、车辆和水泥桩相撞后因为什么原因自燃?

    2、车门为何无法打开?

    3、智能驾驶切换时间为何只有2秒?

    再就是让死者家属不满的是,事件发生几天后,小米公司一直没有与他们联系,也没有来一个慰问电话。

    对此,小米4月1日发文回应(有省略):

    1、车辆发生事故后为什么会起火?

    目前仍在调查中。基于目前已知情况,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

    2、事故后,车门是否能打开?

    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

    目前,就事故时车门是否能够打开,没有准确的结论。

    3、事故发生时,AEB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

    本次事件中,NOA提示「注意障碍」后已启动减速。约1秒后,驾驶员接管,NOA功能退出了。

    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

    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4、安徽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为什么不联系家属?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到非车主本人在驾驶。

    3月30日,我们的专项小组赶赴铜陵,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3月31日,在警方指导下,我们尝试于4月1日下午与家属会面。截止此次答网友问发出时止,我们仍在等待会面通知。

    同日晚22时,雷军亦发布微博回应:

    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03

    很显然,在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之前,无论是小米的4月1日的发文,还是雷军的亲自回应,都没有完全消除死者家属心中的疑问,网友的疑虑也依然没有完全消除。

    从3月29日事件发生到4月1日小米发文及雷军回应之前,有网友质疑小米的“延迟回应”与雷军的“沉默”有关冷处理倾向,本质上是“流量驱动型营销模式”在重大危机下的失灵。

    但不管怎样,小米汽车进入创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自今年以来,雷军爆火,带啥啥火,卖啥啥爆,小米股价也跟着雷神的人气水涨船高,最高价59.45,市值超过万亿。

    雷军的个人超级IP,与小米产品已深度捆绑,不可分离。

    可受这次SU7爆燃事件影响,4月1日小米的股价却下跌了5%,一天蒸发超过500亿市值。

    应该说,小米对事情的反应速度和处理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事故发生后,小米公司即与车主取得联系,并紧急调配救援资源。

    同时,小米成立了专项小组,赶赴事故现场,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依法向警方提交了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

    还积极尝试与遇难者家属会面,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虽然,在死者家属和某些网友看来还不达标,但小米的行动,还是展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透明度和人文关怀。

    没有尽善尽美,只有尽力而为。

    在事故原因尚未明确之前,我们不能轻易断定是驾驶者的错还是车的问题,也不能轻易地将责任归咎于任何一方,驾驶者的操作、车辆的技术状况以及路况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对事故产生影响。

    我们相信,在相关部门的公正鉴定下,事故原因终将水落石出。

    无论最终责任归属如何,我们都应从中吸取教训,共同推动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与改进。



    04

    从公布的仅有的数据来看,事故过程有几个技术细节已经呈现:

    1、车辆事发时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km/h;

    2、系统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后发出减速提示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但碰撞前时速仍达97km/h123;

    3、驾驶员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仅31%-38%,方向盘左转22.06度后右转1.06度,操作存在明显慌乱,制动力不足且转向控制失当。

    这次事故,也暴露了智能驾驶的技术局限。

    小米SU7的NOA系统虽在碰撞前1秒发出预警并主动减速,但在复杂施工路段,面对水泥桩等非常规障碍物,未能完全避免事故。

    这暴露了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在应对突发、复杂路况时的局限,尤其在高速行驶场景下,短暂的预警时间难以弥补系统对极端情况的认知不足。

    小米SU7标准版的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仅针对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无法识别锥桶、水马等非标障碍物,导致系统未能主动规避施工路障。

    导航地图通常提前1-2公里提示施工信息,但驾驶员可能因分心或依赖辅助驾驶未提前采取规避措施。

    更需将责任转化为对技术漏洞的深度反思与持续改进,如优化AEB等主动安全功能对非常规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加强智能系统与人类驾驶的无缝切换保障。

    车门锁死争议与电池安全,引发人们对安全设计的反思。

    事故中车门锁死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家属质疑碰撞后车门因断电无法打开。

    小米官方回应称机械拉手可应急解锁,实际能否操作需结合车辆变形程度与乘员状态判断。尽管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在紧急情况下,其操作便捷性与可靠性备受质疑。

    这凸显了智能汽车在安全设计上的短板,车企应从用户体验与应急场景出发,重新审视并优化安全配置,确保在极端状况下,生命通道的畅通无阻。

    另外,车辆以97km/h撞击水泥桩后,电池包遭受挤压或穿刺,磷酸铁锂电池虽相对安全,但高速碰撞下仍可能因电解液泄漏引发热失控起火,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事故调查结果公布前,任何对责任方的武断归因都可能掩盖真相。

    此次事件既是智能驾驶技术局限性的暴露,也是驾驶者应急能力与车企安全设计的共同考题。

    唯有理性审视技术边界与人性弱点,方能推动行业进步与公共安全意识的提升。




    05

    “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的深层矛盾:

    1、技术迭代的速度与用户认知的鸿沟。

    即使是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也存在局限性,它只能作为辅助而非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

    2、辅助驾驶的便利性与人类注意力的惰性。

    用户对于智能驾驶系统的理解不足以及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3、车企宣传的“安全感”与真实场景的不可控性。

    车企有责任确保其产品不仅在性能上领先,而且在安全性方面也要做到尽善尽美,并对消费者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需要从技术和人文两个维度共同推进汽车安全的发展。

    无论是驾驶者分心、接管失误,还是车辆对非标障碍物的识别短板,都需在调查结果中逐一厘清。

    雷军承诺“不回避责任”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更应转化为行业对安全冗余设计、用户教育、技术透明度的全面反思。

    安全是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基石,责任是技术进步与人性光辉的交汇点。

    在小米SU7爆燃事故的阴霾下,我们应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审视智能驾驶的局限与潜力,以建设性的视角推动技术完善与安全升级。这既是逝者的告慰,也是生者的责任。

    安全是技术进步的底线,责任是创新发展的基石。

    每一次事故都是技术前行的警钟,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安全,以担当之行完善技术,方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人类出行的福祉,而非隐患。

    唯有如此,科技才能真正成为生命的护航者,而非悲剧的催化剂。

    技术或许能规避风险,但无法替代人对生命的敬畏。

    车企的‘智能’标签,必须以‘安全’为底色!




    06

    在小米SU7“爆燃事故”这一令人痛心的悲剧中,无论最终鉴定结果是驾驶者的责任还是车辆的问题,我们都应从责任与关怀的角度出发,保持理性与同情。

    客观看待这一事件,并共同推动汽车安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让每一次出行都能成为安心之旅。

    小米SU7“爆燃事故”虽令人痛心,但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科技的进步不应以牺牲生命为代价,而生命的保障更不能完全寄托于技术的完善。

    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责任与伦理的问题。

    无论是驾驶者还是车企,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都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意识和教育,不断追求更高的汽车安全标准,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的生命安全!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