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第375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披露了一则重磅信息: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ADS 2.0将首次搭载于AITO品牌旗舰SUV车型问界M9(图片|配置|询价)。这一动向不仅意味着华为智驾技术正式迈向大规模量产,更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领域“去高精地图化”进程的加速。
技术升级:从“依赖地图”到“感知为王”
华为ADS 2.0的最大突破在于其“无图化”能力。与上一代依赖高精地图的方案不同,ADS 2.0通过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32个传感器(据申报信息),结合华为自研的GOD(通用障碍物识别)网络和RCR(道路拓扑推理)技术,实现了对复杂路况的实时动态建模。简单来说,即使在没有预先绘制高精地图的区域,系统也能通过实时感知完成车道保持、自动变道甚至无保护左转等高阶操作。这一技术路线与特斯拉FSD的纯视觉方案形成差异化竞争,被业内视为更适合中国多变路况的解决方案。

问界M9:华为“造车”生态的关键落子
作为华为与赛力斯深度合作的产物,问界M9定位为豪华智能SUV,预售价50万-60万元,直接对标理想L9、蔚来ES8等车型。此次搭载ADS 2.0系统,意味着该车将成为华为“全栈智能汽车技术”的集大成者——除智驾系统外,其鸿蒙座舱4.0、800V高压平台、华为途灵底盘等技术均已引发市场关注。值得留意的是,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曾公开表示:“问界M9将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天花板。”而ADS 2.0的加入,无疑为这一宣言增添了技术底气。
行业影响:自动驾驶竞争进入“深水区”
华为ADS 2.0的落地,正在搅动中国自动驾驶市场的竞争格局。一方面,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加速推进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如比亚迪、长城等纷纷加码自研或与科技公司合作。华为的入局,凭借其ICT领域的技术积累和鸿蒙生态的联动优势,或将推动行业从“功能堆砌”转向“系统级体验”竞争。据行业预测,2024年中国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有望突破40%,而华为的目标是“让高阶智驾覆盖90%以上城区场景”。
挑战与争议:安全与成本如何平衡?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ADS 2.0的规模化应用仍面临挑战。首先,多传感器方案(尤其是激光雷达)带来的成本压力,可能限制其在低价车型中的普及;其次,无图化智驾在极端天气或复杂交通场景下的可靠性仍需大量实际路测验证。此外,监管部门对L3级以上自动驾驶的责任认定、数据安全等法规配套尚未完善,这些都可能成为技术落地的潜在阻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