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小米SU7高速追尾事故引发热议——当车辆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时,系统虽发出警报,但驾驶员仅轻微转向便酿成惨剧。这场悲剧暴露了智能驾驶时代多方主体的责任困境。
车企:技术“半成品”的造车师傅
车企常以“解放双手”为卖点,但小米SU7的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弱光下失效,车门解锁设计复杂,电池防爆能力存疑。更关键的是,宣传中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导致用户误判风险。正如律师所言:“车企不能把技术缺陷包装成科技浪漫。”
驾驶员:赛车手的“人机共驾”必修课
事故中,驾驶员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2秒反应时间,远低于人类平均反应速度。更讽刺的是,涉事司机并非车主,对车辆功能不熟悉,甚至可能因分心错过逃生时机。这印证了专家的警告:“智能驾驶不是方向盘上的‘电子拐杖’,而是需要随时接管的‘危险游戏’。”
交警:裁判员的“技术黑箱”挑战
当智驾系统介入驾驶行为时,交警需像“破译密码”般分析系统日志,而现行法规仍以驾驶员为唯一责任主体。《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虽已实施,但如何界定系统“合理反应时间”仍是空白。有交警坦言:“现在查事故,相当于在看车企的‘技术日记’。”
结语:责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智能驾驶如同“半成品赛车”,车企需造出更可靠的“车架”,驾驶员要练就“人机协同”的驾驶术,交警则要成为懂技术的“赛道裁判”。正如事故中的施工方警示牌若更醒目,或许能避免悲剧——技术再先进,也需人类保持敬畏。毕竟,安全驾驶的终极奥义,永远是“握紧方向盘,别让科技替你做决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