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号晚发出的那篇讲述山西长治夫妻二人露营车自驾旅行被大姐吐槽的微头条,几天的阅读量已突破1.6万。有很多热心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或点赞,更有一些网友还发私信过来,让我讲述一下露营车到底适合不适合长期旅居。
露营车,也称“宿营车”,是近几年随着自驾旅游文化、户外露营文化兴起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物种。它轻巧灵活,既有房车所不及的通过性,更有价格非常实惠的亲民性。在商家不断的渲染和宣传下,用户很容易被这种“能代步、能通勤、可露营、可钓鱼、可旅行,既是可下地库的车、又是可移动的家"的广告宣传口号所吸引。
房车旅行一年来,当我们真正接触过一些以露营车作为中期旅行(是指每次出行在三个月以上、半年以内的旅游活动)或长期旅居(是指每次出行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旅行生活)的用户,才明白以露营车作为中期旅行或长期旅居工具,这种看似美好的旅行方式背后,藏着太多难以言说的窘迫。当我们褪去对"诗与远方"的浪漫想象,就会发现露营车并非理想的中期旅行和长期旅居选择。
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经常有时间来一次十天半个月以内的的短期旅游,露营车肯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旅游工具,一是随车携带的物品和衣服不会太多,二是短期旅游基本不用考虑洗衣与做饭的问题,三是短期旅游不用过多考虑寻找营地的问题,只要停车附近有公共洗手间即可,寻找营地不便时,选择住几天酒店也可以,经济上也容易接受。
但如果是每次三个月以上、半年以内的中期旅行,还是每次半年以上的长期旅居,以露营车作为旅行工具,说实话,真的会有很多很不方便的地方。
一,空间局促是露营车最为直观的硬伤。
露营车总高不到二米二,可以下地库,但这也代表着内部高度只有一米五六,成年人在车里总得弓着背,不可能站直身子。折叠餐桌展开后也就够两个人勉强用餐,睡觉的床位多通过折叠或抽拉变化而来,比较窄小,而且每天早上要收起,晚上要展开。就像前几天我们遇到的山西大哥大姐所说,空间的憋屈,几天还好,如果天天都是这样的日子,的确会让人心感烦躁。
二,生活功能的不完整更让人头疼。
露营车上没有独立卫浴系统,一般是要随车携带一个洗澡帐篷,洗澡要靠“晒水”或烧水擦身。为了方便上厕所,必须要找一个靠近洗手间的停车场或房车营地。对于年龄较大的老人家来说,受天气环境所限,如果赶上下雨、大风天气时,到外面上公共厕所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所以,要每天盯着天气预报,为了躲避连续下雨天气,经常要开车几百甚至上千公里。
三,过度依赖外部设施也让旅行变得烦琐和拖沓。
每到一处,都要支帐篷、搬桌椅、架炉灶,光是准备这些就要花掉不少时间。如果突遇下雨、突刮大风等恶劣天气,更会让人手忙脚乱,车外的一切设施和物品可能就会变成累赘:帐篷吹翻了、桌椅淋湿了、水桶刮跑了、衣物吹飞了、茶具打碎了……一片狼藉。
四,国内房车露营基础设施的匮乏,很容易把人困在成本的漩涡里。
目前,国内房车露营基地的收费普遍偏高,带水电桩的营位每天动辄要五、六十元,这几乎赶上三四线城市一套房的租金水平了。很多露营车主不得不精打细算,极尽可能去找免费的公共停车场,但有时迫不得已,还要去住一下酒店,洗洗澡、洗洗衣服。天气不好时,也只能猫在车内,随便做点简餐,或者到外面的餐馆就餐。
还有就是,近一年多来,很多城市越来越排斥旅居车,免费停车场也越来越少,对旅居车的驻车行为管理也越来越细。比如,不准多占车位、不准搭建帐篷、不做外摆桌椅、不准户外做饭、不准使用明火、不做晾晒衣物……这些针对旅居车辆的种种“规范”和“规定”,让内部空间狭小、生活设施不够完善的露营车的出行越来越不便利。
所以,当你看到露营车广告里描绘的种种美好的画面,切莫冲动,一定要慎重!这就像我们小时候过年拆礼物盒一样,拆开之后,才发现漂亮的包装盒里,装的不过是些将就凑合的物件。
真正舒适而又便利的中期旅行或长期旅居生活,不应该是被各种不便绑架后的妥协,而是能从容享受旅途的状态。或许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带着房子上路”的虚幻概念,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