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上海消费者王先生购买的某品牌新能源汽车被第三方检测机构发现车内存在“人体蛋白质”成分,引发舆论哗然。王先生指控车辆生产过程中存在卫生隐患,但4S店回应称“检测结果存疑”,并拒绝退换车。事件背后,新车异味、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事件核心:新车惊现“人体蛋白质”,4S店否认责任
1. 消费者投诉:
王先生于2025年1月购买某品牌全新SUV,但提车后长期受困于刺鼻异味。经专业机构检测,车内空气样本中检出“微量人体蛋白质”,推测可能来源于生产环节的“生物污染”或“清洁不彻底”。
2. 4S店回应:
销售经理称:“新车出厂前均通过严格质检,检测报告未提及蛋白质残留”;
技术部门回应:“蛋白质来源不明,可能是检测误差或消费者自行污染”;
拒绝退换车,建议“开窗通风”或“使用活性炭吸附”。
3. 争议升级:
王先生质疑检测机构资质,并要求车企公开生产流程记录,但遭拒绝。双方协商无果,已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专家解读:人体蛋白质如何进入车内?
可能途径:
1. 生产环节污染:工厂员工未穿戴防护服,汗液或皮屑沾染内饰;
2. 原材料问题:皮革、纺织品加工过程中混入生物残留;
3. 二次污染:消费者自身携带或车内环境滋生细菌分解产生。
健康风险:
长期接触人体蛋白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但若为微量残留,暂无直接致癌证据。
行业乱象:新车异味成“潜规则”
1. 消费者投诉激增:
据中消协数据,2024年汽车类投诉中,32%涉及“车内异味”,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60%;
2. 车企“踢皮球”现象:
多数4S店以“符合国标”为由推诿,但现行《车内空气质量标准》未涵盖蛋白质等生物指标;
3. 维权成本高:
消费者需自费检测且举证困难,部分检测费用高达数万元。

网友热议:谁该为“问题新车”买单?
声讨车企: “花40万买个‘生化实验室’?车企必须彻查!” “新能源车溢价高,质量却像组装玩具!”
质疑检测: “第三方机构是不是收黑钱了?检测结果太离谱。”
行业反思: “车企该把钱花在品控上,而不是广告和公关。”
“人体蛋白质”事件折射出汽车行业的信任危机。从“甲醛门”到“细菌门”,消费者健康正被置于利益链条之下。若车企仍以“达标”为借口逃避责任,终将付出品牌声誉的代价。
你认为车企该怎样回应此类事件?欢迎评论区发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