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0 日,#蔚来#宣布旗下 ET9 行政旗舰轿车将于 3 月 29 日正式交付,并同步开启世界模型领航功能的分阶段推送。搭载 Banyan 智能系统的车型计划于 4 月初率先升级,6 月底完成全量更新,标志着中国首个智能驾驶世界模型(NWM)进入量产应用阶段。这一消息不仅引发行业对自动驾驶技术迭代的关注,更在用户端掀起关于智能驾驶安全与体验的讨论。

蔚来‘ET9’
技术突破:从 “感知” 到 “推演” 的跨越
蔚来世界模型 NWM 于 2024 年 7 月首次发布,其核心突破在于 “生成式推演” 能力。通过自监督学习算法,该模型可在 100 毫秒内模拟 216 种潜在场景,结合 3 秒驾驶视频生成 120 秒的未来推演画面,实现复杂路况下的预判决策。基于端到端架构,NWM 直接从传感器数据生成驾驶指令,减少传统分层架构的信息损耗,使 AEB(自动紧急制动)场景覆盖能力提升 6.7 倍,紧急制动响应准确率提高 5.2 倍。
硬件层面,ET9 标配的两颗 5nm 制程神玑芯片与 31 个高精度传感器,为世界模型提供了算力与感知基础。据蔚来智能驾驶副总裁任少卿透露,该系统已通过 200 万公里的复杂场景测试,涵盖高速换电、城市路口、夜间行车等全场景验证。
用户反馈:安全赞誉与体验痛点并存
尽管技术参数亮眼,用户实际体验中仍存在争议。部分车主在易车论坛分享称,NOP+(全域领航辅助)在高速行驶时对相邻车道并线的减速策略偏保守,频繁触发的急刹动作导致后排乘客晕车感加剧。同时,对锥桶、异形障碍物的识别仍存在误判案例,有用户描述 “系统曾将路沿石误判为可通行区域,险些引发剐蹭”。
不过,主动安全功能的升级获得普遍认可。搭载端到端 AEB 的 ES6 车型,在测试中成功规避 70% 的鬼探头场景,夜间雨天工况下的刹停距离较传统方案缩短 23%。用户 @Car_Traveler 评论:“AEB 在倒车时自动识别突然出现的儿童,这功能比 L3 级自动驾驶更实用。”
行业博弈:技术路线的 “蔚来选择”
面对特斯拉、小鹏等车企的纯视觉方案,蔚来坚持 “激光雷达 + 高精地图 + 生成式模型” 的融合路线。其核心逻辑在于:生成式模型虽依赖海量数据训练,但可通过闭环仿真技术快速迭代,降低真实道路测试风险。据钛媒体报道,蔚来已建成行业最大规模的群体智能数据池,日均处理 200 万小时驾驶数据,支撑模型每周更新。
然而,技术投入的回报周期成为争议焦点。蔚来 2024 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 47%,其中 35% 用于智能驾驶领域,但 NWM 的商业化进展慢于预期。理想、华为已率先实现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全量推送,而蔚来城市领航功能仍处于分批测试阶段。
未来展望:安全与效率的双重考题
随着世界模型逐步上车,蔚来需在两个维度突破:其一,优化用户体验,解决频繁减速、误判等问题;其二,加速城市领航功能落地,缩小与竞品的场景覆盖差距。据内部人士透露,蔚来计划 2025 年第二季度推送 Banyan 3.1.0 系统,新增 AES(自动紧急转向)功能,实现 AEB 与 AES 的协同决策,进一步提升复杂场景下的避险能力。
对于消费者而言,蔚来世界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参数,更在于能否真正解放驾驶注意力。正如用户 @电动玩家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 PPT 上的 216 种推演,而是每次变道都能精准预判的‘老司机’。” 当行业陷入 L4 级自动驾驶的军备竞赛时,蔚来选择从安全底线切入,或许正在书写智能驾驶的另一种答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