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何小鹏的“飞行汽车”宣言:汽车行业的下一场革命还是空中楼阁?

    嗯嗯美22头像嗯嗯美22头像
    嗯嗯美2203-25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近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再次引爆行业话题——他宣布,小鹏计划于2026年量产全球首款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并预测“5年内飞行汽车将成为日常通勤工具”。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不仅挑战传统汽车行业的边界,更可能彻底改写未来出行格局。

    一、飞行汽车:从科幻到现实的“关键一跃”

    何小鹏口中的“陆地航母”是一款兼具地面行驶与低空飞行能力的创新产品。其采用分体式设计,搭载全域800V碳化硅高压增程平台,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并支持在行驶和停车时为飞行器充电,实现5-6次飞行任务。这一技术路径融合了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能力、低空飞行器的轻量化设计,以及AI驱动的操控系统,标志着小鹏从“造车”向“立体出行服务商”转型的战略野心。


    技术突破点

    1. 电动化与低空技术的融合:小鹏将新能源汽车的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延伸至飞行领域,解决了传统飞行器能耗高、噪音大的痛点。
    2. AI赋能操控体系:通过自动驾驶技术积累(如2025年L3级自动驾驶落地计划),飞行汽车或将实现“半自主飞行”,降低用户操作门槛。
    3. 分体式设计创新:陆地与空中模块分离,既满足日常通勤需求,又能通过飞行模块突破地理限制,适应多元场景。

    二、重塑行业格局的三大驱动力

    1.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为飞行汽车提供了政策背书
    1。而市场端,小鹏飞行汽车已收获4000个预售订单,显示出高端用户和特定行业(如应急救援、物流)的强烈需求。若未来价格下探至大众市场,或将催生万亿级新赛道。

    2. 技术壁垒与生态协同
    小鹏并非单纯“造飞行器”,而是构建“智能出行生态”。其同步推进的L3级人形机器人(计划2026年量产)可与飞行汽车形成协同——机器人负责地面维护与调度,飞行汽车解决长距离运输,形成立体化服务网络。此外,小鹏自研的云端—车端—芯片全栈AI体系,为其技术护城河注入强心剂。

    3. 全球竞争格局的重构
    目前全球飞行汽车领域尚处“战国时代”,小鹏若在2026年率先实现规模化量产,将抢占“首款量产飞行汽车”的标签,形成品牌与技术双优势。此举可能倒逼特斯拉、大众等巨头加速布局,甚至引发传统航空制造企业跨界竞争。


    三、挑战与隐忧:理想如何照进现实?

    尽管前景光明,但飞行汽车的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

    • 法规与基础设施滞后:低空空域管理、飞行航线规划、起降场地建设等均需政策突破。何小鹏坦言,“用户从新奇到买单需要2-3年培育期”。
    • 安全与成本平衡:如何确保飞行安全(尤其是城市低空密集环境)并控制制造成本,是普及的关键。小鹏目前未透露定价,但参考其高端定位,初期或仅面向特定客户。
    • 社会接受度:公众对“空中交通”的信任度、噪音污染担忧,以及驾驶执照门槛(是否需要“飞行驾照”)等问题,都可能延缓市场爆发。

    四、评论员观点:汽车行业的“分水岭时刻”

    何小鹏的飞行汽车计划,不仅是小鹏汽车的“第二增长曲线”,更可能成为汽车行业从“地面竞争”转向“三维空间争夺”的起点。若其成功,传统车企的护城河(如发动机技术、底盘调校)价值将被大幅削弱,而智能化、立体化出行能力将成为新核心竞争力。

    然而,这场变革注定是渐进式的。正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飞行汽车要成为“日常通勤工具”,需经历技术迭代、政策配套与用户习惯培养的漫长过程。何小鹏所言“低空飞行的iPhone 4时代或许在十年内到来”,或许正是行业变革的倒计时。

    结语:飞行汽车的量产,标志着汽车行业从“替代马车”到“征服天空”的百年轮回。无论最终成败,小鹏的尝试已为行业按下加速键——未来的出行,注定不会局限于地面。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