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毛选:从战术到战略——解读《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知分享头像知分享头像
    知分享03-24

    各位读者,今天我们要解析的是一篇改变中国抗战命运的重要文献——毛主席1938年5月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当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国民党正面战场时,毛主席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将游击战争从战术层面提升到战略高度,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制胜之路。

    让我们穿越历史烟云,探寻这篇经典文献中的智慧密码。

    01

    打破常规——游击战何以成为战略核心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八路军、新四军仅有4万余人,而侵华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面对这种悬殊对比,毛主席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游击战争不是战术配合,而是战略支柱

    历史背景的深刻洞察
    毛主席首先分析中日两国的特殊性:中国是“大而弱”的农业国,日本是“小而强”的工业国。日军虽能占领城市和交通线,却无法控制广袤的农村。

    正如他所说:“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

    经典案例:平型关大捷的战略启示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辎重队。此战歼敌千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毛主席在文中总结道:“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速决战和外线作战的方针”。此战正是典型实践——利用山地地形集中优势兵力,以突然袭击实现“内线中的外线作战”。

    战略层级的三大创新

    • 空间换时间:通过建立根据地,将日军拖入“占领—分散—消耗”的泥潭
    • 量变到质变:“集合许多小胜化为大胜”,百团大战前两年八路军进行大小战斗1.2万次,逐步扭转力量对比
    • 人民战争体系:晋察冀根据地到1940年已建立35个县政权,形成“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农民都是战士”的战争网络

    02

    辩证法的战场演绎——四个核心战略法则

    毛主席的智慧,在于将哲学思维转化为军事原则。文中处处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芒。

    法则一:防御中的进攻
    “战略防御中的战役进攻”是游击战的精髓。1938年3月的神头岭伏击战,八路军129师在山西潞城以3个团伏击日军1500余人,歼灭其三分之二。

    刘伯承总结:“用游击战打运动战,用分散对集中,再用集中对分散。

    ”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正是毛主席所说“灵活地使用兵力”的绝佳体现。

    法则二:持久中的速决
    日军记录显示,1939年华北地区平均每天遭遇游击队袭击17次。毛主席提出“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正如冀中军区的“挑帘战”——游击队潜入村庄,日军推门瞬间发起攻击,十分钟结束战斗。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使日军陷入“拳头打跳蚤”的困境。

    法则三:内线中的外线
    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八路军同时在正太、同蒲、平汉等五条铁路线发动破袭,一夜之间炸毁桥梁53座。

    这正是“将敌人包围在点线之中”的实践——日军占据交通线(内线),但广大乡村(外线)已被抗日力量包围。毛主席形象比喻:“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好似下围棋做眼。”

    法则四:分散与集中的转化
    新四军在苏中的发展最具代表性:

    • 分散时:化整为零,组成武工队发动群众
    • 集中时:1944年车桥战役,集中5个团兵力攻下日军据点,歼敌千人
      这种“渔人撒网”般的机动,印证了毛主席所言:“分散、集中和转移,是游击战争灵活使用兵力的三个方法。”

    03

    根据地的生命力——战略支点如何炼成?

    毛主席在文中强调:“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这揭示了人民战争的核心密码。

    三重根基的构建

    • 军事根基:129师进入太行山时仅9000人,到1945年发展为30万大军
    • 政治根基:晋察冀边区实行“三三制”民主政权,吸收开明士绅参政
    • 经济根基: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1943年耕地面积比战前扩大79%

    经典案例:五台山根据地的蝶变
    1937年11月,聂荣臻率3000人进入五台山,到1938年底已建立72个抗日县政府。他们创造性地将寺庙粮仓改为军粮库,动员僧侣组成自卫队,甚至出现“僧人侦察兵用佛珠计数日军兵力”的传奇。毛主席称赞:“五台山成了抗日的前线,也是统一战线的典范。”

    “水银泻地”式的渗透
    日军《华北治安战》记载:“每个村庄都有抗日组织,连挑夫都能传递情报。”这正是毛主席强调的“将敌人的后方变成前线”。冀中地道战发展到1944年,地道总长超过1.2万公里,形成“地下长城”。这种全民皆兵的形态,使日军哀叹:“占领区就像一件千疮百孔的衣服。”

    87年后再读这篇文献,最震撼的不仅是军事智慧,更是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 在太原会战失败的低谷中,看到持久抗战的曙光
    • 在日军的铁壁合围中,创造“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主动权
    • 在“亡国论”甚嚣尘上时,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

    这些智慧启示我们:真正的战略家,能在黑暗中看见星光,在绝境中开辟新路。从抗日战争到新时代征程,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战略思维,始终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正如毛主席在文末的预言:“游击战争在战略上的伟大配合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历史证明,正是这种战略远见,让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书写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传奇篇章。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