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车企智驾技术现状与核心概念解析:从“端到端”到“车位到车位”的竞速赛
一、车企智驾技术现状
1. 特斯拉
· 技术阶段:FSD(全自动驾驶)V12.6.4版本已在中国推送,实现端到端架构,支持城市道路Autopilot功能,但本土化不足。
· 核心能力:纯视觉方案依赖海量数据训练(累计行驶里程超48亿公里),但受限于中国数据本地化政策和算力限制。
· 短板:对公交车道、非机动车道等中国特色场景识别能力较弱,接管率较高,定价6.4万元竞争力有限。
2. 极氪
· 技术阶段:2025年发布“车位到车位”全场景智驾,支持停车场闸机识别、机械车位泊车,搭载双Orin-X芯片和激光雷达。
· 硬件布局:H9方案采用5激光雷达+双Thor芯片(1400TOPS),满足L3级自动驾驶要求,计划2025年实现“满血版车位到车位”。
· 创新功能:G-AES通用障碍物连续避让,最高反应速度130km/h。
3. 小米
· 技术阶段:2024年底推出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累计智驾里程突破1亿公里,自研AI底盘和声音大模型提升性能。
· 研发投入:三年投入55亿元,计划2025年研发费用超300亿元,目标进入智驾第一梯队。
· 市场策略:计划将智驾功能下沉至10万元以下市场。
4. 小鹏
· 技术阶段:2024年实现端到端大模型量产,覆盖全国无图城市领航(XNGP),接管率低于1次/百公里,计划2025年实现类L4级体验。
· 技术架构:分段式端到端模型(XNet感知、XPlanner规控、XBrain交互),支持长时序推理和复杂场景泛化。
· 成本优势: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降至万元以下,推动技术普及。
5. 理想
· 技术阶段:2024年发布端到端+VLM双模型架构,实现“车位到车位”功能,接管率显著降低(单次零接管里程达81.6公里)。
· 数据积累:累计智驾里程超22亿公里,云端算力5.39EFLOPS,计划2025年实现L3级商用。
· 硬件冗余: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双Orin-X芯片,支持千兆以太环网通信。
6. 蔚来
· 技术阶段:2024年发布中国首个智能驾驶世界模型NWM,支持4D全域感知和长时序推演,计划2025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
· 自研芯片:全球首颗5nm智驾芯片“神玑NX9031”流片成功,算力达1,200TOPS,支持Transformer模型加速。
· 群体智能:40万车辆数据实时共享,动态地图更新效率领先。
7. 华为
· 技术阶段:乾崑ADS 3.2版本支持“真·车位到车位”和泊车代驾VPD,覆盖高速及城区NCA,累计激活用户超50万。
· 核心架构:端到端融合GOD网络和PDP规控模型,支持自主学习进化,合作车型覆盖轿车、SUV、MPV等多领域。
· 未来规划:2025年推动高速L3商用和城区L3试点,计划上市数十款搭载乾崑ADS的新车。
8. 比亚迪
· 技术阶段:推出“天神之眼”智驾系统,覆盖L2-L3级功能,主打“智驾平权”,计划2025年将高阶NOA车型占比提升至50%。
· 合作策略:与华为合作开发硬派专属智驾方案,首发搭载方程豹豹8车型。
· 市场定位:聚焦10-20万元大众市场,推动智驾功能普及。
二、高阶智驾核心概念解析
1. 端到端(End-to-End, E2E)
· 定义:将传统分模块的感知、决策、控制流程整合为单一神经网络模型,从传感器输入直接生成控制指令。
· 优势:减少信息损耗,实现全局优化,提升拟人化驾驶体验(如特斯拉FSD V12)。
· 争议:可解释性差,依赖海量数据训练,小鹏、理想等已实现量产应用。
2. D2D(Door to Door)
· 定义:从出发车位到目的地车位的全流程自动驾驶,涵盖停车场、城市道路、高速路等场景的无缝衔接。
· 技术挑战:需解决长尾场景(如机械车位泊车、施工路段绕行)和跨场景连贯性,极氪、华为等已实现部分功能。
3. VLM(视觉语言模型)
· 定义:结合视觉信息与自然语言理解的AI模型,用于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语义理解能力(如识别交通标志、解析导航指令)。
· 应用:理想通过VLM辅助复杂决策(如特种车辆避让),部分厂商认为其属于过渡方案。
4. 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
· 定义:整合视觉、语言、动作多模态信息,实现感知-推理-控制闭环,支持长时序推理和透明化决策(如Google DeepMind的RT-2模型)。
· 突破:可预测数十秒路况,应对潮汐车道、临时管制等场景,蔚来、理想计划2025年落地。
三、总结与趋势展望
· 技术分水岭:特斯拉、华为、小鹏、理想等头部玩家已进入端到端+D2D的深度整合阶段,蔚来、极氪通过自研芯片和世界模型加速追赶,比亚迪聚焦普惠化。
· 行业拐点:2025年或成L3级自动驾驶商用元年,VLA等下一代技术将推动智驾系统向“类人驾驶”进化。
· 挑战:数据安全、算力瓶颈、政策法规仍是主要制约因素,特斯拉本土化困境和比亚迪高阶功能短板值得关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