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达地处川、青、藏三省交界,平均海拔四千米,历史上是安多、康巴藏区过渡带,曾经的茶马古道,唐代为吐蕃属地,因地处偏远交通闭塞,长期处于部落半独立分治,被称“化外之地”。

色达因色达佛学院令世人瞩目。色达佛学院全称色达县喇荣寺五明佛学院,因为漫山遍野的红房子被称红色佛国,被誉为信仰代名词,神秘而充满魅力。对于不了解色达又被其吸引的游客,常以为色达就是红色佛国的名字。色达佛学院距离色达县城二十多公里,如果导航色达,目的地是色达县城而不是佛学院。

色达佛学院并不是旅游景点,参观需要预约。之前可以在网上喇荣沟进沟小程序提前预约,预约后便可自行进入喇荣沟,在洛若镇住一宿,与红房子朝夕一日,看看红色佛国的夜景与朝霞。我们的行程快接近色达时发现小程序无法预约,被告知进沟需线下预约。电话打不通总是处于无人接听,预约程序调整使接下来的行程存在不确定性,也给色达加上一层神秘面纱。

1880年,德绛多吉在喇荣沟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隐修地,供僧侣闭关修行。一百年后的1980年,宁玛派高僧晋美彭措扩建了这个修行点,设立了小规模讲经院和禅修院,吸收32名学员,晋美彭措自己担任堪布。短短数十年时间色达山谷便崛起了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曾经三万多僧众在此居住修行。2004年晋美彭措圆寂后,其舍利塔也矗立于此供信徒瞻仰。

晋美彭措出身十三代高僧大德世家,两岁时被认定为伏藏大师列洛林巴转世。伏藏是指将佛教的经典、法器、圣物等隐藏于自然或意识中,待定机缘由“伏藏师”重新发掘的一种传承方式。伏藏不是简单的发现与挖掘,其埋藏与发掘时间、地点、人物均有预言记载,并由伏藏师发掘。相传公元八至九世纪,吐蕃朗达玛灭佛期间,莲花生大师为了保护佛法不被摧毁,将重要经典、仪轨、法器封存于山岩、湖泊,以及虚空于弟子心识中,以待后世开启。

伏藏有地伏藏和意伏藏之分,地伏藏需要按伏藏师授记指引将自然界埋藏的宝物发掘出来。意伏藏是心性传承,通过禅定或梦境从本尊或莲师处获得法本,由伏藏师以文字或口传形式重现。晋美彭措便是著名的伏藏师,所著的《文殊大圆满》就是心意伏藏。色达是伏藏文化核心区域之一,曾开掘出莲花生大师埋藏的密法典籍,浓厚了其圣地的宗教色彩。

咨询电话终于打通,女声很温和地给出官方通知,预约程序发生了调整,游览色达必须前往色达金马草原集散中心预约,然后统一乘坐景区大巴,不允许游客自驾前往,爱意地补充由于游客较多,当天预约大概率排到次日进沟,如果游客多进沟日期顺延。其它被问事宜便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给出肯定回答。

再三斟酌将行程调整为早晨从甘孜县出发,有半天时间处理接下来不确定的行程。导航到色达金马草原集散中心已是中午时分,售票处密密匝匝的隔离栏诠释了旺季、旺时的人流。参观色达不收费,乘坐大巴往返每人48元。当日票已售罄只能明日,看到我们迟疑没有离开,窗口里的小妹妹建议可以去旁边五十米远的金马旅游公司参加色达一日游。

色达一日游项目包括游览色达佛学院、噶尔寺和金马大草原,票价每人168元。等不到经办的人,十分钟后又回到了集散中心,窗口里的小妹妹远远就招手催促,临时有九张退票,半小时后出发,蹉跎时光十分钟迎来了时运逆转。

站在候车的队伍里等待上车,还沉浸于刚刚“抢票”的幸运中。按照规定购票必须本人带身份证到场登记、拍照,不允许凭身份证代购票。我们人不全只能眼见九张票一张张减少,又来了几位游客一下子要出五张票,看来注定是要明日进沟了,戏剧的是这几位也差二位同伴未到,千钧一发,欣喜若狂地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不明事故,慢条斯理、礼恭谦让地走在隔离栏里,内心那种无以言表的抓狂,然后这位慢悠悠,慢悠悠的老傢伙稳稳地赶上了最后一张票,一阵狂喜……

经过了喇荣沟岔路口三名值勤人员检查,大巴在金马大草原穿行,连绵起伏的青色原野上牦牛、羊群、帐篷点缀其中,一路的高原风光。相传色达草原曾因发现一块形似“马头”的天然黄金,故而得名金马,寓意黄金骏马栖息福地。色达的藏意便是金马。

47岁那年晋美彭措选择莲花生大师的生日,在喇荣沟建立了五明佛学院,喇荣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能得到出家功德”。五明佛学主要根于藏区本土的雍仲苯教,雍仲苯教源于西藏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古老的象雄王国,有上万年历史,古象雄王子敦巴辛饶弥沃创造了象雄文字和五明学科,以原始本教为基础形成了雍仲苯教的文化体系。莲花生大师从印度来西藏弘法后,许多雍仲苯教寺庙以莲花生大师为祖师,进一步发展形成宁玛派藏传佛教。五明是宗教用语,分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医方明(医学药学)、工巧明(工艺生产)、内明(佛学),小五明有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等。

大巴停在停车场,只有一个小时时间,区域仅限坛城附近。登上最高处回头望,眼里绛红色的木屋如火焰般随坡就势蔓延山谷,染红山脊,仿佛红彤彤的信仰自谷底浓烈地攀援,弥漫了喇荣沟,堆叠起执念,淹没了世间的贪、嗔、痴。仿佛透过这一片片绛红色的木屋,僧侣与觉姆的心识已经晕染了智慧的圣红。

觉姆是指女性出家人,色达提供了女性出家自在修行的机会,在这里她们获得了极大的认同与尊重。觉姆中包括藏族、汉族,以及世界各地的信徒。在这缺氧寒冷的高原上,她们自行搭建栖身的房屋。细看这些红房子,随坡就坡,自然蔓延,建筑粗糙,肉眼可见的局限,也只容得下蜷身的铺盖、经书、经台和酥油灯,但心识的成长会在无垠的宙空中无限地蔓延。

蓝天下漫山遍野的绛红中,贯穿了狭窄的经纬小路,小路狭窄够用即可。绛红色的僧袍移走其中,身影时隐时现,以每一间木屋为修行节点,经过这些经纬小路的加持,无形的愿力通向图书馆、经堂、圣殿、坛城,以及他们心识中的虚空。

原本以为觉姆都是有着生活阅历,上了些年龄的女性,由于逃避、摆脱,林林总总而寻求静心。在超市门前看到一名觉姆,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她非常年轻,身材苗条,目光涉世不深的清澈,是那种清纯的美丽,手持笔记本电脑,与之搭话,谦恭羞涩,颠覆了对传统出家人的想象与认知,若不是穿着红色僧袍与刚刚入学的女大学生无异。

进入佛学院的大小路口均有人把守,想要进去几乎没有可能。旁边是有名的喇荣宾馆,这里以价格合理,条件相对好,零距离接触佛学院而一房难求,并且不接受网上预订只能靠碰运气现场登记入住。走进大厅,里面与一般宾馆无异,前台表示今晚有房可订。不知道预约形式的改变能不能影响喇荣宾馆的入住率,也想知道如果留下来过夜会不会有机会走进红色佛国……

有传原本对游人开放的色达佛学院,由于越来越多的游人干扰僧侣日常生活与学习,佛学院有意关闭,官方难抵游客的意愿及旅游资源,于是采取现在的限制性入沟模式。还有游客将色达天葬台的视频发至网上引发争议,或许也是导致现在天葬台禁止前往的原因。天葬台距离佛学院大约五公里,停尸数日,喇嘛诵经超度,择吉日下午天葬,由天葬师剥离衣物,分解遗体,分离骨肉,以哨声召唤秃鹫。对于色达佛学院的学生来说,直观天葬是直面生死的课堂,破除“我执”,通过肉身供养,深刻领悟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秃鹫被尊为“空行母化身”,食尽遗体象征生命轮回与自然法则回归。对于藏民来说被秃鹫食尽则代表逝者罪业已净,灵魂升天。

色达佛学院的坛城位于学院最高处的山坡,海拔4200米,是标志性建筑之一,共有三层,对应了身、语、意的净化次第,一、二层开放,第三层供奉莲花生大师、释迦牟尼佛等主尊,不对外开放用于僧侣的密宗仪式。

坛城藏语称“曼荼罗”,象征宇宙结构和佛教世界观,代表了“无限的大宇宙”和“内在的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间。其外在之意指佛菩萨本尊的净土宫殿,内在之意指众生心的清静相。体现了佛法智慧辐射众生的圆满境界,代表佛的家。外圆内方的几何布局,如同修行者从外圈的贪嗔痴轮回破除无明,直抵中心佛性的路径。坛城有沙画、唐卡,以及青铜鎏金铸造或建筑等实物形式,也可以是一种精神观想的修行。

转经的人特别多,从转动经筒的娴熟度,以及诵经声可以区分本地人和游客。旁边一位身着红色僧袍的女子有电话响起,她离开转经队伍,听不到来电,女子回话问孩子发烧多少度,吃没吃东西,喝没喝水,安慰妈妈马上回去。原来她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原来这里穿僧服转经的人并不都是佛学院里的觉姆。许久没有想明白这种角色的切换,年轻的,苗条的,长相俊秀的妈妈……穿着红色僧袍,口述六字真经围绕转经筒转经的觉姆……

坛城是藏传佛教“即身成佛”密法的空间化表达,真正的坛城不在金顶之下,而在破除无明后的清净心性中。
不断有人加入转经队伍,有二位身着红色僧服腿脚不便行动迟缓的觉姆从队伍里走出来,蹒跚地越过有人把守的路栏走向色达红房子方向。那位身穿红色僧袍的年轻妈妈还在旁边接打电话……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