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交易市场里,有着一些褪色的汽车品牌海报,恍然惊觉中国汽车江湖早已换了血色。统计显示,过去十年间已有20个汽车品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份名单里既有曾叱咤风云的自主品牌,也有试图跨界造车的资本新贵。


细数这些案例,不难发现几个致命伤。首先是资金链断裂这个"癌症",像银翔汽车2019年突然停工时,工人领工资都要靠变卖车间设备;其次是产品定位的迷失,东南汽车在燃油车时代勉强支撑,面对新能源浪潮却始终没拿得出像样的产品;最讽刺的是管理层的傲慢,赛麟汽车创始人王晓麟被曝拿着上亿年薪,却让工厂在PPT造车阶段就轰然倒塌。


这些倒下的品牌就像多米诺骨牌,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变革。当年靠模仿起家的众泰汽车,巅峰时期能月销8万辆,却因抄袭路虎极光引发众怒,最终在2021年关门大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曾陷入困境的蔚来汽车,靠着用户社区运营和换电技术实现了逆袭。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暴露出传统车企在用户体验创新上的致命短板。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威马汽车曾投入巨资自建充电桩网络,却在电池技术研发上屡屡碰壁;天际汽车虽然请来了前特斯拉高管,却因产品定位模糊错失市场窗口。反观比亚迪、五菱这些存活下来的企业,要么深耕技术壁垒,要么精准把握下沉市场需求,活出了自己的生存法则。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淘汰赛仍在加速。2023年新势力车企的融资总额同比腰斩,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则频频传出"降薪裁员"的消息。某车企内部人士透露,现在市场部门开会都改叫"生存研讨会",可见行业寒流之猛烈。那些还在依靠"情怀营销""明星代言"的老派玩法,早已在抖音直播卖车的新时代显得格格不入。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品牌的消亡既是警醒也是机遇。现在买二手车能轻松避开修车天书般的4S店套路,选新车时也不用再纠结"合资品牌"的光环。但最大的启示或许在于:任何忽视技术创新、漠视用户需求的企业,终将被时代的车轮碾碎。就像那位在拜腾工厂门口蹲守发工资的前员工所说:"从前觉得造车是造梦,现在才明白是真刀真枪的生死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