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订单狂飙36万!这些供应链巨头赚翻了

    文娱闲聊头像文娱闲聊头像
    文娱闲聊03-07

    爆款背后的数字神话
    2025年3月,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再度刷新行业纪录:累计订单量突破36万台,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现象级产品。这一数字不仅远超雷军设定的30万辆年交付目标,更让小米汽车仅用一年时间跻身新势力头部阵营。订单狂潮背后,一条涵盖电池、智驾、座舱等领域的万亿级供应链浮出水面,宁德时代、比亚迪、汇川技术等巨头集体受益,一场由消费电子巨头掀起的汽车产业变革正加速到来。


    一、SU7爆单密码:性价比与生态的降维打击

    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的爆发绝非偶然。作为定价21.59万-29.99万元的C级纯电轿车,其搭载的双电机V6s动力系统可实现2.78秒破百,CLTC续航最高达830公里,硬件参数直逼百万级燃油跑车。更关键的是,小米将手机领域的“极致性价比”策略复制到汽车:全系标配高通8295座舱芯片、英伟达Orin-X智驾芯片、激光雷达等配置,入门版即配备高速NOA功能,智能化水平碾压同级竞品。

    不同于传统车企的单品逻辑,SU7深度融入“人车家全生态”。通过澎湃OS系统,车辆可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互联,例如车主离家时空调自动预启动、车辆电量不足时家庭储能设备反向充电等场景。这种生态壁垒,让SU7在年轻科技群体中形成病毒式传播,上市首日订单即突破8.8万台。


    二、供应链盛宴:36万订单催生五大赢家

    SU7的爆单直接拉动供应链企业业绩飙升。据不完全统计,小米汽车核心供应商超过50家,涉及电池、电驱、智驾等九大领域。以下五大板块企业受益最为显著:

    1. 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比亚迪双雄争霸
    SU7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101kWh版本)与比亚迪刀片电池(73.6kWh版本)双路线。2024年宁德时代国内动力电池市占率达46.4%,比亚迪以25.1%紧随其后,两者合计掌控超70%市场份额。随着SU7 Max版(搭载宁德时代电池)交付占比提升,宁德时代2025年动力电池出货量预计增长40%。

    2. 电驱系统:汇川技术成最大黑马
    作为SU7驱动电机核心供应商,汇川技术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电机控制器市占率11%,位居第三方供应商第一。其第四代电驱平台支持800V高压快充,与小米合作研发的下一代电机效率已达97.5%,技术溢价显著。

    3. 智能驾驶:Mobileye、禾赛科技卡位高阶智驾
    SU7 Max版搭载Mobileye EyeQ6芯片与禾赛AT128激光雷达,形成“视觉+激光雷达”双重感知方案。Mobileye在全球ADAS芯片市场占比超70%,禾赛则以56%的市占率领跑中国车载激光雷达市场。随着小米城市NOA加速落地,两家企业订单量同比激增200%。

    4. 底盘与热管理:博世、奥特佳抢占增量市场
    博世为SU7提供ESP电子稳定系统与iBooster制动系统,其在全球汽车电子市场占有率超30%。奥特佳则独家供应热泵空调系统,凭借-30℃极寒工况下的稳定性能,拿下小米后续SUV车型80%订单。

    5. 座舱生态:华域汽车、雅创电子跨界赋能
    华域汽车为SU7提供全景天幕与智能表面技术,其车载玻璃业务全球市占率22%;雅创电子则供应座舱域控制器,带动公司车规级芯片销售额同比增长150%。小米生态链企业如蓝思科技(中控屏玻璃)、光庭信息(车机软件)同样分羹红利。


    三、产业变局:小米模式重构汽车供应链逻辑

    与传统车企不同,小米将消费电子供应链管理经验植入汽车产业,形成三大颠覆性创新:

    1. 去中间化直采策略
    通过战略参股凯众股份(减震元件)、金杨股份(电池结构件)等关键环节企业,小米将二级供应商纳入一级体系,缩短决策链条。这种“短链”模式使SU7零部件成本比同级车型低约15%。

    2. 模块化技术平台
    小米自研的“摩德纳”平台兼容纯电与增程式动力,可快速衍生SUV、MPV等车型。供应链企业只需适配标准化接口,研发成本下降30%。这种“乐高式”造车理念,正被理想、小鹏等新势力效仿。

    3. 数据反哺研发
    依托超2000万MIUI汽车APP用户画像,小米可精准预测零部件需求。例如根据用户对HUD抬头显示的点击率,提前三个月向华星光电下达定制化屏幕订单,库存周转效率提升40%。


    四、政策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再获强心剂

    SU7的爆发恰逢国家新一轮政策红利。2025年初,《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明确:报废老旧燃油车购买新能源车可获2万元补贴,充电桩“县县全覆盖”写入地方政府考核。乘联会数据显示,政策刺激下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突破50%,为小米等车企打开增量空间。


    五、未来之战:产能爬坡与生态扩张

    面对36万订单,小米正全力破解产能瓶颈。北京超级工厂二期将于2025年Q2投产,年产能提升至40万辆;武汉基地已启动建设,规划产能50万辆。供应链端,宁德时代神行超充电池、汇川碳化硅电驱系统等新技术将率先应用于小米2026款车型。

    更长远来看,雷军规划的“人车家全生态”已现雏形。随着SU7用户日均车机使用时长突破90分钟(远超行业平均的35分钟),小米汽车正从出行工具进化为“移动智能终端”,这条生态链上的每一个供应商,都在参与书写中国智能汽车的新范式。


    结语:从手机到汽车,不变的是供应链王者
    小米SU7的36万订单,既是消费电子巨头跨界成功的注脚,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全球崛起的缩影。当宁德时代攻克固态电池、汇川技术打破博世垄断、禾赛科技超越Velodyne时,这场由小米引发的产业变革,终将把中国汽车推向世界舞台中央。而供应链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在这个春天埋下了收获的种子。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