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上海市作为全国电动汽车推广的先行城市,近期在充电电价政策上再推创新举措。自2025年3月起,上海试点实施动态充电计价模式,通过优化峰谷分时电价、延长低谷时段并降低服务费,夜间充电成本最低可降至0.2元/度,车主充电成本最高节省60%。这一政策不仅惠及市民,也为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样板。

动态电价新规:低谷时段延长,成本直降60%
根据上海市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布的政策,此次调整的核心在于**“峰谷时段优化”和“服务费规范”**。
- 峰谷时段重新划分:
- 低谷时段从原有的22:00-次日8:00进一步延长至0:00-8:00,覆盖全天1/3的时间,周末增设全天多段低谷时段47。
- 尖峰时段仅保留夏冬季用电紧张期(1、7、8、12月)的傍晚6点至9点,其余时间取消尖峰电价7。
- 电价与服务费双降:
- 低谷时段电费单价低至0.2元/度(含电费和服务费),较此前1.39元/度的均价下降超80%。
- 充电服务费上限被严格限定为0.5元/度,较此前部分地区超1元/度的服务费降低50%以上。
以一辆电池容量70千瓦时的电动汽车为例,低谷时段充满电仅需14元,而高峰时段(如早9点至12点)充电成本则高达35元,单次充电即可节省21元,降幅达60%710。

技术升级配套:快充普及与智能电网协同
动态电价的实施离不开充电技术的进步与电网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 超充桩大规模覆盖: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建成充电桩91.3万根,车桩比达1.8:1,超充桩占比显著提升。搭载800V高压快充技术的车型可在15分钟内补充450公里续航,缓解了充电排队焦虑1。
- 车网互动(V2G)试点推进:通过双向充放电技术,电动车在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向电网返售电力,进一步降低用户成本。目前,上海已启动多个V2G示范项目,目标年度放电量超10万千瓦时2。
- 移动充电设施补充:针对节假日等特殊场景,上海在高速服务区部署移动充电机器人及大型充电车,单次可为4辆车提供快充服务,电价与固定桩一致。

车主体验:
新政实施后,上海车主的充电成本显著降低。市民李女士表示:“现在夜间充电每度电仅需0.2元,加上服务费减免,每月电费从500元降至200元以下。”网约车司机王师傅算了一笔账:“每天充电两次,一年能省近万元,相当于多赚了一个月收入。”
此外,通过手机App实时查询充电桩状态、预约低谷时段充电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部分小区还试点“储能+充电”模式,利用夜间低价电存储,白天以平价供应,降低高峰用电压力。

政策目标:平衡电网负荷,推动绿色转型
上海市发改委指出,动态电价不仅是惠民举措,更是电网调峰的关键手段。据测算,若全市60%的充电电量转移至低谷时段,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2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0万吨5。国家发改委亦强调,此类试点将推动全国车网互动规模化发展,目标到2030年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深度协同,支撑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接入。
未来展望:全国推广或成趋势
上海的成功试点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目前,深圳、广州等地已跟进优化分时电价,并计划增设“深谷时段”(如节假日全天0.15元/度)。专家预测,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成熟,未来电价波动将更精准反映供需关系,车主通过AI算法自动选择最优充电方案或成常态。

上海动态充电计价政策的落地,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从“补能便利”向“成本优化”的进阶。通过技术与政策的双轮驱动,电动汽车正从“代步工具”升级为“智慧能源节点”,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