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SU7 Ultra试驾规则引争议,安全与体验如何平衡?

    蓝调爵士C头像蓝调爵士C头像
    蓝调爵士C03-06

    近日,汽车行业又起波澜,小米汽车旗下首款豪华旗舰车型SU7 Ultra的试驾规则成为了全网热议的焦点,引发了一场关于安全与体验的大讨论。

    3月6日,小米汽车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了《SU7 Ultra试驾须知》,其中“C照满2年才能试驾”的条款格外引人注目。按照规定,未达到驾龄要求的用户只能在产品专家陪同下试乘,无法亲自体验车辆的高性能模式。这一规则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网友们分成了支持和质疑两派。

    支持的一方认为,SU7 Ultra作为一款高性能电动轿跑,拥有1548匹马力、弹射起步、赛道模式等强大特性,对驾驶技术的要求确实很高。设置驾龄门槛,是小米对用户和公共安全负责的体现。毕竟,驾驶这样一辆高性能车,如果技术不熟练,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危及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然而,质疑派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调侃道:“难道考驾照时的12分还不够证明驾驶能力吗?”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规定限制了用户的试驾体验,让一些想感受SU7 Ultra极致性能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面对争议,小米汽车回应称:“我们希望用户充分熟悉车辆特性后再释放极限性能。试驾不仅是体验产品,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小米的这一回应,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其对用户负责的态度。

    其实,小米SU7 Ultra(图片|配置|询价)的试驾规则不仅仅是“驾照门槛”这么简单。官方说明显示,车辆在累计行驶300公里内将强制开启“驾驶安全保护功能”。在这期间,车辆会限制性能,最高时速只能达到140km/h ,并且禁用Boost模式、弹射起步和赛道模式。同时,用户还需要通过《驾驶安全注意事项》学习及测试,测试结果与账号绑定,更换账号需重新考核。只有行驶超过300公里后,通过测试,用户才能解锁直线竞速(1548PS马力)和赛道模式(一键Boost),但严禁在公共道路使用这些高性能模式。

    小米工程师透露,这300公里的“保护期”是基于对“用户熟悉曲线”的研究。前300公里是驾驶者适应车辆转向、制动、动力响应的关键时期,强制限速可以有效降低失控风险。而超过这一里程后,用户对车辆特性已有了基础认知,就可以通过测试逐步解锁高性能模式。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不同品牌的试驾规则也各有差异。特斯拉Model S/X没有明确的驾龄限制,但要求签署“风险自担协议”;蔚来ET7/ES7建议驾龄2年以上,但并未强制要求;保时捷Taycan则需要通过“赛道驾驶培训”方可解锁高性能模式。相比之下,小米的规则确实显得更为谨慎。

    业内人士分析,小米的谨慎与其产品定位有关。SU7 Ultra瞄准的是30万 - 50万元的高端市场,用户群体多为“性能爱好者”或“家庭用户”,其中家庭用户可能缺乏赛道经验,因此需要更严格的安全引导。

    从小米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试驾规则有着深层的逻辑。一方面是安全优先,小米汽车成立仅两年,SU7 Ultra是其首款量产车型。通过设置试驾门槛和渐进式解锁机制,既能规避法律风险,比如试驾事故责任划分等问题,又能塑造“安全可靠”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是用户分层,驾龄不足者可以通过试乘体验产品的舒适性,像零重力座椅、智能座舱等,为未来购车埋下伏笔;资深用户则可以通过测试解锁高性能模式,强化“专业玩家”的认同感。此外,尽管小米未推出免息方案,但联合建行、招行等提供金融服务,并强调“认准官方渠道防诈骗”,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决策成本。

    小米SU7 Ultra的试驾规则,也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如何在激进创新与保守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从技术层面来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未来或许可以通过“AI辅助驾驶”降低高性能模式的操作门槛;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尚未明确试驾资质要求,小米的探索或许能为行业提供参考。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争议也是一次理性思考的机会。当我们为“1秒破百”的加速性能欢呼时,是否真的做好了驾驭这份力量的准备?小米SU7 Ultra的试驾规则,既是安全与体验的博弈,也是品牌与用户关系的重新定义。它或许不够“酷”,但足够真诚,毕竟,在速度与激情的赛道上,安全永远是第一道关卡。对于真正热爱驾驶的用户来说,2年的驾龄要求,不过是通往极致性能的起点。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又将如何在安全与创新中前行,让我们拭目以待。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