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公关的 “精准狙击”:舆论场的暗战升级
尊界租车事件的发酵过程中,黑公关的身影始终若隐若现。据鸿蒙智行法务称:自 2024 年 5 月起,某公司通过操控数十家 MCN 机构及上万个社交账号,系统性发布针对尊界 S800 的虚假信息,内容涉及 “性能造假”“技术漏洞” 等恶意指控。这些账号呈现 “三低三高” 特征:活跃度低、粉丝量低、互动量低,但发帖密度高、话题聚焦度高、攻击性高。短时间内,数十万条雷同评论如潮水般涌入社交媒体,试图将测试争议上升为品牌信任危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黑公关深谙舆论操控术。他们刻意煽动车企对立,将技术对比曲解为 “民族品牌打压洋品牌”,甚至伪造事故现场、篡改测试数据,试图将个别事件扩大为行业矛盾。例如,某自媒体发布的 “尊界 S800 刹车失灵致人死亡” 谣言,经警方查证纯属捏造,却在传播初期引发公众恐慌。

二、黑公关产业链:利益驱动下的灰色生态
此次事件暴露出新能源汽车领域黑公关的成熟运作模式。金主隐身幕后,通过层层转包将需求传导至黑公关公司。后者策划话题、炮制黑稿,再通过流量自媒体与网络水军放大传播。据业内人士透露,一篇黑稿的报价从 5000 元到数万元不等,转发、评论、举报等操作明码标价,形成 “造谣 - 传播 - 删帖” 的闭环产业链。
黑公关的攻击目标精准指向企业核心痛点。尊界 S800 的 1.5T 增程器、低温测试数据等技术亮点,均被断章取义为 “技术缺陷”。更恶劣的是,他们利用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知盲区,将正常技术参数曲解为 “安全隐患”,如将增程器的工作噪音与传统燃油车对比,误导公众认为 “新能源车动力系统落后”。
三、企业反击与行业治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亮剑
面对黑公关的猖獗,鸿蒙智行采取 “法律 + 技术 + 悬赏” 的组合拳:一方面联合公安机关固定证据链,成功逮捕涉案人员;另一方面推出 500 万元悬赏计划,发动全民监督。数据显示,截至 3 月 5 日,举报邮箱已收到 1327 条线索,有效率达 30%。这种 “企业取证 + 公安侦办 + 全民监督” 的模式,为行业维权树立了新范式。
行业层面,黑公关事件倒逼监管升级。国家网信办 “清朗行动” 专项整治网络水军,平台方强化账号注册审核与内容筛查。同时,车企间开始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如乘联会推动的 “竞争异常行为数据库”,已收录涉及黑公关的 3000 余个账号信息。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案件或将参照《刑法》第 221 条损害商业信誉罪量刑,主犯可能面临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四、深层反思:黑公关背后的行业焦虑
黑公关的泛滥,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部分企业剑走偏锋,试图通过舆论打压对手;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认知仍存偏差,为谣言传播提供了土壤。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车企因网络攻击直接损失超 50 亿元,而尊界 S800 在河南市场的咨询量波动,正是这种焦虑的缩影。
更值得警惕的是,黑公关可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战场。随着中国车企加速出海,部分海外势力或通过黑公关手段遏制中国品牌崛起。例如,某国际车企曾被曝光在欧洲市场雇佣公关公司,散布 “中国新能源车电池安全隐患” 的谣言。

结语
尊界租车事件与黑公关风暴,犹如一记警钟,提醒行业:在技术竞赛的同时,必须筑牢信任基石。当黑公关成为 “无本万利” 的生意,当流量逻辑凌驾于商业伦理,受损的不仅是个别品牌,更是整个产业的创新生态。唯有将 “用户至上” 从口号转化为行动,用透明与责任重构竞争规则,中国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跃升” 的蜕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