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3 日,一则重磅消息在汽车行业掀起波澜 —— 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正式宣布 “联姻”。这一合作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迅速成为行业内外热议焦点,其背后所蕴含的产业链变革,更是引人深思。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 “共和国长子”,中国一汽在 2024 年凭借 320 万辆的销量成绩,稳居行业前列。然而,在新能源浪潮汹涌来袭的当下,其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不足 2 万辆,新能源渗透率仅 10.6%,与行业 40% 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面对智能化与成本效率的短板,一汽急需一场突破,为新能源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零跑汽车则截然不同,这个 2015 年才成立的新势力车企,凭借全域自研的 “四叶草” 电子架构和 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在市场中迅速崛起。2024 年,零跑交付量近 30 万辆,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跑深知自身力量有限,需要更强大的合作伙伴为其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双方一拍即合,此次合作堪称一场 “门当户对” 的优势互补。一汽拥有百万级年产能、庞大的供应链网络以及红旗品牌的高端溢价能力,这些优势为零跑技术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而零跑先进的技术输出,恰能帮助一汽快速补齐新能源车型在智能化与成本控制方面的短板。
从产业链视角来看,这一合作有望引发一系列变革。在技术研发上,双方深度合作将加速技术融合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升级迭代。例如,零跑的自研零部件占比达 60%,其电驱系统、智能座舱等模块与一汽共享,将促使行业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在生产制造环节,一汽的产能优势与零跑的技术优势相结合,有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消费者带来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 “传统车企 + 新势力” 的合作模式并非个例。此前,华为通过鸿蒙智行模式,将智能驾驶等技术打包输出,与赛力斯、奇瑞等车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如今,零跑与一汽的合作,再次验证了新势力技术外供、传统车企开放合作的趋势正逐渐成为行业主流。
然而,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零跑在技术外供过程中,需平衡技术开放与产品独特性的关系,避免过度开放导致产品同质化。同时,一汽与零跑资本合作的股权细节尚未明确,潜在的股权稀释风险等问题,也需双方谨慎应对。
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的 “联姻”,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为汽车产业链变革带来了新的可能。未来,随着合作的深入推进,它们将如何重塑产业链,又会给消费者、行业带来哪些惊喜与挑战?让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