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底,一位名为“龙哥修特斯拉”的汽修博主因发布新能源车维修视频,接连被三家国产车企起诉,索赔总额高达700万元。更引发争议的是,其中一家车企要求其私下道歉但“不得公开”,这一反常操作将事件推向舆论风口浪尖。博主自称“2025年最惨修车工”,坦言压力巨大甚至“连日输液”,而其“帮助车主避坑”的初衷与车企“维权”之间的矛盾,也激起了公众对言论自由、企业名誉权以及消费者知情权的广泛讨论。

“龙哥”是一位拥有十年经验的汽修工,自2023年起在短视频平台分享新能源车维修技巧,因揭露部分车型设计缺陷、提供低成本维修方案,积累了百万粉丝。然而,他的视频风格直白犀利,常以“千万别买XXX”作为开场白,并直接点名批评某些品牌车型的故障问题。例如,他曾对比亚迪、岚图等品牌的部分车型进行负面评价,称其存在“用料廉价”“设计缺陷”等问题。
2025年2月,三家车企先后以“发布不实信息”“损害品牌声誉”为由起诉“龙哥”。其中一家广东车企提出100万元索赔,并要求“仅私下道歉、不得公开”。博主在视频中自嘲:“三家企业凑一起都能斗地主了,我就是那个‘地主’。”他还透露,车企法务部甚至将他的视频作为“业绩贡献”,令其哭笑不得。

事件引发网友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车企“滥用法律武器”压制消费者声音:“修车工揭露问题是为车主省钱,车企不解决问题却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有网友指出,部分车企近年对负面信息容忍度极低,甚至通过高额索赔“以儆效尤”。例如,2024年比亚迪起诉自媒体“龙猪-集车”索赔201万元,岚图汽车则对质疑销量的文章直接报警处理。
反对者则认为,“龙哥”的言论存在夸大和误导。例如,他因个别车型故障便全盘否定品牌,甚至使用“工业垃圾”等煽动性措辞,可能构成诽谤。有法律人士分析,若博主无法证明其言论完全属实,车企索赔具备法律依据。但“禁止公开道歉”的要求显得蹊跷——有观点猜测,车企或为避免道歉内容二次传播扩大负面影响(此前有自媒体通过“花式道歉”反向曝光车企问题)。

这场纠纷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下,舆论战已成常态。2024年车企名誉权诉讼量同比激增230%,法务部从幕后走向台前,通过高调诉讼塑造“维权斗士”形象。例如,华为享界曾起诉车评人袁启聪,质疑其测试视频误导消费者;特斯拉、小鹏等品牌则推出“智驾无忧险”,试图以服务化解舆论风险。
然而,过度依赖诉讼可能适得其反。业内人士指出,若车企将客观批评与恶意抹黑混为一谈,甚至压制真实问题反馈,长期可能损害品牌公信力。“健康的生态应靠产品质量而非法庭判决。”

“龙哥”事件不仅是个体与企业的冲突,更是一场关于“发声权”的拉锯战。消费者需要真实信息避坑,车企也需维护品牌声誉,但二者的边界何在?当法律异化为公关工具,当批评被一律视为“抹黑”,受损的或许是整个行业的透明度。
你认为车企起诉自媒体是合理维权还是压制批评?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名誉权该如何平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