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价破8的时代,某车企突然掏出个"王炸":混动SUV带L2自动驾驶,车机流畅度秒杀手机,满油满电能跑1000公里,关键是起售价才12万。听着像不像手机圈当年那些"参数吊打苹果,价格只要零头"的套路?

咱们先来扒扒这个自动驾驶的底。方向盘后装个毫米波雷达,挡风玻璃上贴俩摄像头,算法还是三年前的版本,就敢标榜L2级自动驾驶。这操作让我想起某些直播带货的"纳米技术",听着唬人,细究起来连基本的安全冗余都没做足。
车机系统倒是值得说道。骁龙8155芯片+5G模块,语音唤醒速度压到0.5秒,这配置放在三年前得是30万级别的待遇。可问题在于,车企把成本都砸在电子设备上,底盘用的还是老平台的改良件。就像给诺基亚塞了个骁龙8处理器,跑分是漂亮了,接电话该断线还是断线。

续航数据看着唬人,CLTC工况下纯电150公里,实际能跑100公里都得烧高香。混动模式4.4L的油耗,那是实验室里匀速60跑出来的成绩。真要遇上北京早高峰,分分钟教你重新认识油耗表。不过比起某些虚标王,这车至少敢把电池容量实打实标出来。
最魔幻的是自动泊车功能。12万的车给你整上12个超声波雷达+4个环视摄像头,停车时中控屏能显示轮胎转向角度。可实际体验就像让刚拿驾照的新手倒库,十次有八次得人工接管。这功能到底是真需求,还是工程师自嗨的产物?

价格战打到这个份上,消费者看似捡了便宜,实则暗藏隐忧。车企在看得见的地方疯狂堆料,看不见的地方能省则省。车载钢架强度降了15%,隔音棉换成了回收材料,连雨刮器都从三段式减配成两段式。这种"参数没输过,体验没赢过"的套路,眼熟吗?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款车每卖出一辆要倒贴5000块。听起来像是亏本赚吆喝,实则玩的是金融游戏——用低价车吸引用户进店,再靠保险、贷款、延保服务把钱赚回来。这和某些互联网企业"硬件亏本卖,服务赚回来"的套路如出一辙。

当车企开始用互联网思维造车,到底是行业进步还是饮鸩止渴?我们欢迎技术进步,但拒绝参数游戏。消费者要的不是纸上谈兵的数据,而是实打实的出行保障。下次试驾时,不妨关掉那些花里胡哨的智能功能,好好感受下方向盘传递的真实路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