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深圳某法院的一纸判决将自动驾驶技术的伦理争议推向舆论风口。当特斯拉车主王先生在开启Autopilot功能后双手脱离方向盘,最终因车辆未能识别护栏导致车毁人亡,这场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在司法层面撕开了智能驾驶时代的责任迷雾。

一、系统缺陷成判决关键
法院经技术鉴定发现,事故发生时车辆感知系统存在300毫秒的延迟响应,且未触发强制接管机制。这一细节直接指向车企的核心责任——系统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危险"。判决结果中,车企承担30%的赔偿责任,首次以司法判例形式确认了智能驾驶系统的产品缺陷属性。
对比大洋彼岸的美国,NHTSA(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早在2023年就要求L2级以上系统必须配备30秒倒计时接管提醒。这种"技术兜底"机制与中国当前的监管框架形成鲜明对比,暴露出我国在智能驾驶立法层面的滞后性。

二、车企紧急升级背后的行业焦虑
判决公布72小时内,小鹏、理想等车企同步推送OTA升级,DMS(驾驶员监控系统)首次成为国产车标配。某科技媒体实测显示,搭载眼球追踪技术的新款车型,在驾驶员视线偏移方向盘1.2秒时即触发警报,3秒后自动降低车速。这种"技术补课"既体现了车企对司法判决的应激反应,也折射出行业对用户信任危机的深层焦虑。
但技术升级能否真正化解风险?业内人士指出,当前L2级系统本质仍是辅助驾驶,过度依赖可能导致"自动化偏见"。数据显示,配备DMS的车辆中,仍有15%的驾驶员存在"假合规"行为——通过佩戴特殊眼镜或使用手机支架规避监控。

三、责任天平该向谁倾斜?
这场判决引发的讨论远超法律范畴。支持者认为,车企作为技术主导方,理应对系统缺陷承担主要责任;反对者则强调,驾驶员在使用辅助功能时仍需保持注意力。这种分歧本质上是技术发展与人类认知的代际冲突。
或许,德国的"自动驾驶法"能提供启示:该国规定L4级以上系统需配备"黑匣子"记录人机交互数据,明确划分系统责任与驾驶员责任。这种"技术透明化"思路,或许能为破解责任困局提供新路径。
当智能驾驶从科幻走向现实,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完善的技术标准,更要建立与之匹配的伦理共识。毕竟,每一起事故都是推动行业进步的代价,而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