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比人类更聪明?小米汽车认出路边狗,却认不清自己的定位!

    沉着光束lpr头像沉着光束lpr头像
    沉着光束lpr02-26

    “这车能认出狗,却认不清自己是辆车!”2025年2月,博主实测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端到端智驾的视频刷屏:车辆识别路边犬只并语音提醒,却在窄路会车时差点剐蹭。年轻人惊呼:“科技到底在进步还是行为艺术?”


    小米HAD系统凭借VLM视觉语言大模型,实现三大突破:

    • 拟人化驾驶:窄路绕行丝滑,急刹减少80%,地库泊车速度达23km/h碾压竞品;
    • 长尾场景识别:坑洼路面、潮汐车道、甚至路边犬只均能检测并提示;
    • 数据反哺迭代:通过万人体验团收集案例,模型进化速度比传统车企快5倍。

    但致命短板同样明显:

    • 逻辑死板:遇到未学习停车场路线时,系统直接“罢工”,车主被迫手动倒车;
    • 过度拟人隐患:博主实测中,车辆为避让行人轻微压实线,被交警现场处罚;
    • 成本虚高:激光雷达版比纯视觉方案贵4万,但复杂场景通过率仅提升12%。
    • 门槛争议:需累计1000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含ACC/LCC基础功能),且停车场路线需手动“教学”,平均耗时40分钟;
    • 生态绑架:离车泊入功能强制使用小米手机App操控,安卓用户无法远程启动;
    • 体验割裂:系统频繁弹出“注意路况”提示,被嘲“花钱请了个监工”。


    这场技术狂欢暗藏三重风险:

    1. 算法越智能,责任越模糊:当车辆为避让行人违章,罚单该开给车主还是小米?法律界人士警告:“车企不能既卖功能又甩锅!”
    2. 拟人化≠人性化:系统模仿人类驾驶习惯,却学不会“应急处理”。北京用户夜间遇施工路段,车辆原地死机20分钟。
    3. 数据霸权崛起:小米要求用户贡献驾驶数据,但拒绝公开使用范围。网友质问:“我的行车视频会不会变成广告素材?”
    4. 技术追赶的代价:为缩短与华为的5年差距,小米疯狂压榨用户数据,却陷入“体验换隐私”的道德泥潭。
    5. 生态孤岛的困局:强制绑定小米手机遭反噬,某花粉俱乐部发起“拒买SU7”运动,直言“不想被雷军PUA”。
    6. 资本游戏的真相:端到端智驾拉升小米股价18%,但交付数据显示,70%车主为“科技尝鲜族”,复购率不足华为三分之一。


    当汽车学会认狗,人类是否正在失去对方向盘的掌控?评论区投票:你愿意把生命交给算法,还是紧握方向盘?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