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公开表态过“灵魂论”和“华为太强势”的上汽和广汽,纷纷调转方向与华为合作后,华为俨然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主宰者”和最大的受益者。
近日,网上传言,“华为近300人团队入驻阿维塔,阿维塔科技已完成了‘塔界’的商标注册,可能成为鸿蒙智行又一‘界’合作品牌。”
尽管之后华为和阿维塔纷纷辟谣,“塔界”与鸿蒙智行无关。但据说,华为确实有不少人入驻阿维塔,但主要是为了第二代产品的开发。
但外界,关于“尚界”之后,会不会有第六界、第七界的说法依然甚嚣尘上。

事实上,除了已经官宣的“五界”外,华为车BU业务也水涨船高,目前,除了一汽、吉利、长城这三大车企基本没有跟华为合作外,其他车企基本上都与华为进行深度捆绑。
跨国车企中,包括奥迪和日产等品牌在中国的车型,也将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
很早以前,华为就已经明确,与车企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鸿蒙智行、HI和供应商模式。目前,鸿蒙智行的合作伙伴已经超过了余承东去年所说的“华为精力有限,目前只能运营‘四界’”,而广汽与华为的合作,据说也超越了HI模式。

据透露,无论是上汽还是广汽,之所以在去年快速与华为达成合作协议,主要是受到主管部门和舆论的压力,认为业绩下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跟华为合作。
那么,与华为合作就能保证业绩增长吗?
这是个灵魂之问。从最早与华为进行合作的极狐汽车来看,华为并非万能解药。极狐在支付了昂贵的合作费用之后,并没有把极狐HI版的销量提起来,反而是脱离华为概念后,把主销价格降至15万元左右,通过扎实的产品力和高性价比,慢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增长之路。

如今,北汽与华为合作的享界、江淮与华为合作的尊界,也都还处于艰难的爬坡期,能否成功,还有待观察。因为,对于一款售价50万以上的智能电动/增程车而言,除了智能这个概念外,对于消费者而言,还需要有更多让人信服的购买理由。
特别是,高净值用户,一方面对于电动化的接受度比较低;另一方面,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比较高。
而且,随着尚界把价格打入20万元以内,享界和尊界如何维持这么高的产品溢价能力,会是更困难的一件事情。
对于车企而言,一旦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那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开年之后,包括长安、比亚迪、吉利和奇瑞等,纷纷宣布进一步加大智能化的研发力度。
只有自研,才能确保拥有未来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从去年开始,市场的淘汰赛已经拉开序幕。不少车型的价格一降再降,但效果却并不显著。很多企业开始慌了,“病急乱投医”,总想着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哪有什么“救命稻草”?今年1月,就连“四界”中的“火车头”——问界的销量也仅为20926辆,同比出现36.5%的下滑;整个鸿蒙智行1月的累计交付量也仅为34987辆。
醒醒吧!世界上没有救世主,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随着资源的进一步分散,主打“华为牌”到底能给品牌在多大程度上加分,还是个未知数。还有很多车企,将主要营销资源全部砸向“与华为合作”这个卖点上,颇有孤注一掷的意味。
尽管“收益”是未知数,但成本却是实实在在增加了。
以鸿蒙智行的合作为例,华为不仅要向合作伙伴收取技术授权与软件服务费,还可以收取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传感器、AR-HUD、智能音响等诸多硬件销售费用,另外,还要从车辆销售中分得一定比例的收益。

HI模式同理。难怪一位读者在留言时写道:“现在的所谓智能车,都被华为捆绑了,且华为包赚不赔。对车企来说,这样的吊在一棵树上,是十分危险和不可取的。”
尽管这个评论有些极端,但“人均华为,等于没有华为”。当智能化成为标配之后,就很难用智能化这个概念去吸引消费者,届时,车企之间的比拼也将回归“原点”,比的依然是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用户洞察能力、成本能力和规模化等。
从公开表态只有“四界”,到突然又推出“第五界”,华为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企业,以自己在智能化领域绝对的影响力,出尔反尔,侵害了合作车企的利益。一些车企作为合作“弱势方”,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事实上,今年以来,在与不少车企的交流中,就有车企领导抱怨,华为合作了这么多车企,但技术授权、软件服务费和硬件等费用却没有因此而降低,属于“不平等条约”。
一边是不断内卷的“价格战”和摊薄的利润,一边是给华为上交高额的技术授权和分成等费用,也许,“压倒车企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别的,正是与华为的合作。
不信我们走着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