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驾平权遭遇“背刺”控诉
2025年2月,比亚迪以“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掀起的全民智驾革命,本应是其技术普惠的里程碑,却意外演变为一场老车主的集体控诉。这场争议不仅暴露了新能源汽车快速迭代的行业痛点,更折射出技术革新与用户权益之间的深层矛盾。

一、争议核心:技术普惠的“双刃剑”
比亚迪在2月10日宣布全系21款车型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价格覆盖6.98万至24.98万元,实现“加配不加价”。这一策略虽将高阶智驾拉入10万元级市场,却让老车主陷入尴尬境地:
- 硬件鸿沟:2024款及更早车型因分布式电子架构、传感器缺失(如无三目前视摄像头、算力芯片不足),无法通过OTA升级新系统。例如2024款海豹车主发现,新车增配的高速NOA、自动泊车等功能因硬件限制无法实现。
- 心理落差:部分车主购车仅一个月即遭遇迭代,如海豹06 DM-i车主以原价购入旧款后,新款即增配智驾与全景天窗,导致车辆快速贬值。
- 信息不对称:多名车主投诉销售未提前告知升级计划,甚至有销售以“配置够用”误导消费者,加剧信任危机。
比亚迪的困境在于:技术普惠的目标与用户权益的保障难以兼得。当“科技平权”以牺牲老用户体验为代价,品牌忠诚度便遭遇严峻考验。
二、行业通病:新能源车的“摩尔定律”诅咒
比亚迪并非孤例,新能源汽车的迭代速度已逼近消费电子行业,引发普遍焦虑:
- 迭代周期缩短:鸿蒙智行系列车型被戏称“一剑磨三次”,智界S7一年内上市三次;比亚迪虽保持一年一换代,但智驾技术的突进仍让用户措手不及。
- 价值衰减加速:新能源车残值率本就低于燃油车,技术迭代进一步加剧贬值。老车主不仅面临心理落差,更需承担实际经济损失。
- 行业应对分化:理想、领克等品牌在降价或升级时提供现金补偿或置换补贴,而比亚迪尚未出台有效安抚措施,导致舆情发酵。
这种“技术狂奔”与“用户权益”的冲突,本质是产业升级中的制度缺位——缺乏对技术迭代周期的透明预告与用户补偿机制。

三、技术真相:成本与兼容性的死结
比亚迪的硬件限制并非借口,而是技术革命的必然代价:
- 硬件成本壁垒:天神之眼C系统需12个摄像头、5颗毫米波雷达及12个超声波雷达,单套硬件成本约1.2万元。若为旧车型改装,需重新设计线束、车顶开模,边际成本远超企业承受能力。
- 架构代际差异:老款车型的分布式电子架构算力不足(如2024款车型普遍采用20TOPS以下芯片),无法承载天神之眼C的84TOPS算力需求。
- 法规与安全限制:智驾功能需电容方向盘等硬件支持,旧款车型缺乏传感器冗余,强行升级可能引发安全隐患9。
这些限制揭示了新能源汽车的残酷现实:硬件预埋程度决定车辆生命周期。比亚迪的璇玑架构虽为新车型预留升级空间,但旧款已成“技术孤岛”。
四、破局之道:在创新与责任间寻找平衡
面对信任危机,比亚迪需超越技术思维,构建用户共情生态:
- 透明化沟通:提前公示技术路线图,如特斯拉“年度产品更新计划”,让消费者预判迭代节奏,减少信息不对称。
- 阶梯式补偿:
- 对3个月内购车用户提供高额置换补贴(如新车指导价10%-15%);
- 对超期用户赠送保养套餐、延长质保,将技术红利转化为服务价值。
- 生态化反哺:开放部分软件功能(如优化后的语音交互、娱乐系统),让老用户感知品牌关怀,即使硬件无法升级。
- 行业协作:推动建立“技术迭代补偿”行业标准,参考手机行业的以旧换新体系,化解个体企业的道德压力。

五、深层启示:技术民主化的伦理边界
比亚迪事件暴露出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当技术普惠成为企业战略,如何避免“牺牲一代用户”的伦理困境?
- 短期利益与长期信任:比亚迪2024年销量427万辆的规模优势,使其具备“教育市场”的能力,但用户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成本远超技术投入。
- 企业责任与行业进步:技术革命不应让早期支持者成为“代价”。华为余承东所言“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不同境界”,恰揭示了普惠与品质的辩证关系。
结语:在颠覆与共情之间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争议,是智能汽车时代的第一场大规模用户权益保卫战。它警示所有车企:技术革命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代际落差,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当比亚迪用数据与算法重塑出行体验时,或许更需要用诚意与智慧,让老用户感受到:他们不仅是技术浪潮的见证者,更是共同进化的参与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