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嘴不“开炮”了,又换靳玉志“开炮”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CEO靳玉志公开演讲关于智驾关于激光雷达的问题。他直言不讳的说到:“很多车企它使用激光雷达的时候,虽然看起来脑袋上顶着一个激光雷达,实际上它很多时候是没有用起来的,因为它不会用或者激光雷达不好用!”
靳玉志认为多数车企虽然有激光雷达,但大多数的激光雷达都是凑数用的,华为有的我也要有。

关于智驾,所有的车企都说自己的智驾就是最好的智驾,华为高管靳玉志表示:只有消费者喜欢,并且喜欢还愿意用的智驾,才是真正的好智驾。好智驾是用户说了算的,并非车企说了算。

这话一出,网友就炸锅了:难道花大价钱买的“高阶智驾”功能,到头来只是车顶多了个“装饰品”?还有网友说:难道想用智驾只能选择华为吗?

要理解靳玉志的“大实话”,首先得明白激光雷达到底是干啥用的。简单来说,它就像汽车的“3D眼睛”,通过发射激光束探测周围环境,生成高精度三维地图。

理论上,有了它,它能探测得更远,并且能让车辆能更精准识别障碍物、车道线,甚至预测行人和车辆的动作。但问题就出在“理论上”——现实中,不少车企的激光雷达可能连开机都费劲。
有的车型目前算力只有2.5TOPS,相当于用十年前的智能手机运行《原神》,别说处理激光雷达数据,连基础摄像头画面都可能卡成PPT。

更离谱的是,部分车企为了赶“智驾”风口,直接照搬手机芯片方案,结果激光雷达刚启动,系统就死机罢工。这种“硬凑配置”的操作,简直像给自行车装飞机引擎——除了唬人,毫无用处。

华为的底气来自哪里?看看他们的智驾方案就知道了。看看他们家的高管自己用不用就知道了。看看用户如何评价的就知道了。

当大家还在争论“高阶智驾到底要不要用激光雷达”,华为已经玩出了新高度:把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感知数据像拼乐高一样融合,再配上自研的MDC 810芯片(算力400+TOPS),这才叫真正的“物尽其用”。用靳玉志的话说:“不是装个雷达就叫智驾,得让数据活起来。”

但行业乱象背后,其实藏着更深层的博弈。海外激光雷达巨头如Luminar、Mobileye接连裁员退场,中国厂商却拿下全球84%的市场。这场“逆袭”看似风光,实则暗流汹涌——有的车企为了抢份额,把激光雷达价格压到200美元以下,性能却缩水成“近视版”。这种“内卷”导致消费者花冤枉钱,行业口碑也跟着遭殃。

有趣的是,特斯拉的“纯视觉派”和华为的“多传感器派”还在隔空斗法。马斯克曾说“激光雷达是拐杖”,而华为则用事实打脸:问界M9的激光雷达在雨雾天照样精准识别,靠的就是算法优化和硬件协同。这波较量像极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像素大战”——参数不是重点,用户体验才是王道。

说到底,靳玉志的“大实话”戳破了行业泡沫:智驾不是堆料比赛,更不是营销噱头。消费者需要的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真技术,而不是“顶个雷达装门面”的伪高端。

下次再看到车企吹嘘“激光雷达全覆盖”,不妨多问一句:这玩意儿,真的在工作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