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凡人视界
关键词:价格战、市场内卷、购车策略
2025年的中国车市,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惨烈”。去年“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今年不仅没有停歇,还演变成了“技术战+价格战”的组合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到底谁会被淘汰,谁又能脱颖而出?作为普通消费者,是该趁着市场混乱抄底购车,还是继续捂紧钱包观望呢?

价格战为何停不下来?
2024年,全国乘用车平均价格从年初的18.6万降至年底的16.8万,车企利润率更是创下五年新低,仅有4.4% 。到了2025年,竞争愈发激烈——特斯拉持续降价以保证销量,比亚迪采用“油电同价”策略冲击市场,就连华为、小米这些跨界新玩家,也带着高性价比的新车加入战局。
背后的核心原因就四个字:产能过剩。全国车企产能利用率不足60%,却有超过100个新能源品牌和60个燃油车品牌在争抢市场份额。市场就像一块蛋糕,分的人多了,自然僧多粥少,价格战成了车企生存的无奈选择。小鹏CEO何小鹏也曾表示:“2025年不是淘汰赛,是生死战!”

车企的“暗降”新套路
直接降价的方式弊端越来越明显,不仅会引发消费者维权,损害品牌形象,甚至还会出现越降价越无人问津的情况。于是,车企纷纷想出了新的降价策略:
0息贷款:车辆表面价格不变,但贷款利息全免,这相当于变相降价1 - 2万,还能避免老车主因降价而维权。
增配不加价:新款车型增加智驾、座椅通风等配置,但整体价格不变。看似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实惠,实则车企在成本控制上已经做到了极致。

零重力座椅慢慢成为各大车企标配
海外转移:面对国内激烈的竞争,奇瑞、比亚迪等车企加速在墨西哥、俄罗斯等海外市场建厂,绕过了关税壁垒,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谁最危险?谁最稳?
新势力品牌成为了这场价格战中的重灾区。2024年极越、高合等品牌陷入困境,哪吒汽车CEO离职,这些品牌要么销量惨淡,年销量不足5000辆,要么资金链断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大厂,吉利、长安凭借燃油车的利润,为新能源业务提供支持,华为鸿蒙智行依靠强大的技术背书,预售订单就出现了爆单的情况。

普通消费者的机会在哪?
抄底老款车:2024款车型库存积压严重,终端优惠力度很大,动辄可达5万以上。比如某合资SUV原价20万,现在只需15万就能清仓拿下。
盯紧新车预售:车企为了推广新品,在预售期间往往会给出丰厚的权益,像终身质保、免费充电桩等,这些优惠比后期降价更具吸引力。
避开冷门品牌:非头部新势力的售后可能存在隐患,甚至可能一夜之间消失。因此,选车时要先查看4S店数量和品牌销量排名。

价格战的本质是行业洗牌,2025年注定是“强者恒强”的一年。我的建议是:优先选择技术储备充足、现金流稳定的品牌,如比亚迪、华为系、吉利;如果预算有限,二季度末到三季度初或许是抄底购车的最佳时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