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有一则消息如重磅炸弹般在行业内外掀起波澜。2 月 2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这一决策瞬间成为抖音上的热门话题,无数人都在关注着它将如何改变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走向。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 3140 万辆,动力电池装车量多年保持全球领先 。然而,繁荣背后也隐藏着隐忧,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据估算,2024 年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预计突破 30 万吨,且后续这一数字还会逐年攀升。这些退役电池若得不到妥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一方面,锂、钴、镍等金属资源稀缺且昂贵,大量浪费实在可惜;另一方面,电池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一旦泄漏,对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的污染将是长期且难以修复的。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看似潜力无限,实则面临诸多困境。从市场情况来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 25% 。正规回收企业遵循严格标准,在设备和工艺上投入巨大,成本居高不下,盈利艰难;而一些非法 “黑作坊”,环保投入少,运营成本低,却能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这就导致大量退役动力电池流入这些不正规渠道,不仅资源浪费严重,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层面也是难题重重。动力电池回收主要依靠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梯次利用需对废旧电池进行多道复杂工序处理,制成梯次产品用于其他领域,但因电池规格、结构差异大,实现规模化应用困难重重;再生利用则要经过拆解、破碎、分选、冶炼等流程实现资源回收,可同样因为电池规格不一,自动化处理难以有效开展。

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策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着重强调要强化全链条管理,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进行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 ,全力打通行业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 。同时,通过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行为,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并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行业发展 。
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不仅关系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相信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你认为在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起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绿色发展出谋划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