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鸿祎宣布取消免费送车活动的参与门槛,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应对用户批评与提升活动参与度
1. **用户反馈推动调整**
原活动要求用户需同时满足“关注周鸿祎社交账号”和“成为纳米AI搜索APP用户”两个条件,并通过分享好友等方式获取积分兑换抽奖券。这一机制被网友批评为“门槛过高”“变相推广自家APP”,甚至质疑其诚意不足。
周鸿祎在回应中称“必须接受大家的建议”,取消门槛后,用户仅需在纳米APP点击报名即可直接获得抽奖券,显著简化流程以吸引更多参与者。
2. **提高活动公平性与覆盖面**
此前活动因门槛限制,仅有几十万人报名,中奖率约为几千分之一。取消门槛后,潜在参与用户基数扩大,虽可能降低个人中奖率,但更符合“普惠性抽奖”的公众期待,增强活动公信力。

二、营销策略优化与流量争夺
1. **推广纳米AI搜索APP的核心目标未变**
尽管取消门槛,用户仍需下载或使用纳米APP参与抽奖,活动仍间接为APP导流。周鸿祎曾直言活动“私心是为了推广纳米AI搜索”。通过降低参与难度,吸引更多用户下载APP,提升日活数据,为后续商业化奠定基础。
2. **借势新能源行业热度强化品牌关联**
周鸿祎选择赠送小鹏、奇瑞iCAR等热门国产新能源车型,既迎合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又通过“送车”话题制造舆论热点。例如,首批送出的小鹏MONA M03是2025年1月销量冠军,第二批奇瑞iCAR系列则主打差异化设计,进一步强化其与国产新能源行业的绑定。
三、维护个人与企业形象

1. **化解舆论危机**
此前“门槛争议”已对周鸿祎及360集团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部分网友质疑其“假公益、真营销”。取消门槛的举措可视为危机公关,通过“倾听用户声音”的姿态重塑企业家责任感形象。
2. **强化“用户至上”人设**
周鸿祎在视频中多次强调“用户建议必须接受”,并主动公开调整规则,塑造重视用户体验的企业家形象。此举不仅回应批评,也为后续商业活动积累信任资本。
总结与潜在影响
周鸿祎取消门槛的本质是平衡营销目标与用户诉求的策略调整:
- **短期效果**:通过降低参与难度扩大活动声量,为纳米APP引流,同时缓解舆论压力;
- **长期风险**:若后续活动仍被质疑“重营销轻诚意”,或削弱公众信任。此外,新能源车企借此获得曝光,但需警惕过度依赖此类营销对品牌价值的稀释。
这一事件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流量-口碑-商业价值”的复杂博弈,企业需在用户利益与自身目标间寻找动态平衡。
你还会参与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