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开年,随着DeepSeek的爆火,汽车圈也上演了一场疯狂的“AI军备竞赛”。吉利、比亚迪、东风、长安等十余家车企扎堆宣布“深度接入”国产大模型DeepSeek,甚至宣称“智能座舱进化到读心术级别”“智驾成本砍半”。这场狂欢背后,有人高呼“中国车企终于弯道超车”,也有人冷笑:“连车机卡顿都没解决,蹭AI热度能救得了销量?”

- 比亚迪高调宣布“璇玑架构”全面接入DeepSeek,号称“让7万块的海鸥也能玩转高阶智驾”,但网友实测发现,语音助手仍会误把“打开天窗”听成“播放《天路》”;
- 某新势力品牌宣称“AI主动服务”,结果车机在暴雨天突然建议车主“打开天窗享受自然风”。
遭到不少网友吐槽:“现在不喊两句大模型,发布会都不好意思开。但有多少是真技术,多少是公关话术?”

DeepSeek的“黑科技”真相:能治本还是止痛药?
DeepSeek确实有两把刷子——低成本、强中文理解、开源架构,让车企能以1/10的算力成本实现语音交互升级。例如岚图逍遥座舱的指令响应速度提升40%,吉利星睿大模型通过蒸馏训练精准调用2000个车载接口。更关键的是,它让智驾训练成本暴跌:某车企透露,过去100万公里路测数据才能训练出的场景决策,现在用DeepSeek只需10万公里。

但现实是座舱≠智驾:语音助手再聪明,也解决不了激光雷达的探测盲区。某工程师直言:“用大模型优化交互容易,但L3级自动驾驶的核心是感知硬件和规控算法,这些DeepSeek可不会白送”;
掉队车企的智驾数据积累远落后于头部玩家,即便接入大模型,缺乏真实路况数据喂养,最终可能沦为“纸上AI”。

AI只能锦上添花?掉队车企的生死选择题
事实真相是技术分层已现:比亚迪用“天神之眼”矩阵全系标配智驾,长安计划2028年落地L4,而部分二线车企还在为L2级AEB的误触发率发愁。DeepSeek再强,也填不平底层技术的代际鸿沟;
再加上用户不买单:某调研显示,60%消费者认为“AI座舱”是伪需求:“我只需要导航精准、车机不卡,不需要它和我吟诗作对”。

少数车企选择“All in AI+差异化”:极氪用DeepSeek-R1训练出“预判用户需求”功能:检测到车主频繁查看加油站,主动推送优惠券;东风猛士(图片|配置|询价)越野车型结合大模型,实现“越野路况智能语音指导”,硬核玩家直呼“真香”。

这场AI狂欢2025年底必定大洗牌:靠贴牌AI炒概念的车企,会因交付体验翻车遭反噬;真正将大模型与硬件、数据深度绑定的玩家,可能杀出重围;
当“AI赋能的韭菜”越来越多,消费者会更理性:“吹得天花乱坠,不如OTA少出bug”。

结语:你来当裁判!
这场AI盛宴,到底是技术革命还是皇帝新衣? 你认为DeepSeek能拯救掉队车企吗?
评论区等你Battle!
(注:本文不涉及任何车企商业合作,纯属技术流吐槽。部分案例来自业内人士匿名爆料,请勿对号入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