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中集车辆新能源头挂一体车交付!自动驾驶卡车布局加速

    今日,中集车辆与陕汽集团联合研发的新能源头挂一体车正式交付广西某跨境物流企业,标志着国内首个“电动化+自动驾驶”重卡项目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在新能源商用车补贴退坡、物流行业利润逼近临界点的背景下,这场技术革命既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暗藏企业生存与政策适配的双重考验。


    一、政策倒逼:补贴退坡下的“生存式创新”

    补贴退坡的蝴蝶效应

    2024年起,新能源商用车国补退坡幅度达40%2,中集车辆测算显示,每辆6×4纯电动牵引车补贴减少8.2万元,近乎吞噬企业15%的毛利空间。为对冲成本压力,中集采取“硬件降本+场景定制”策略:

    换电模式突围: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侧置换电系统,将电池成本分摊至物流企业(电池租赁费0.35元/公里);

    政策套利设计:针对广西-东盟跨境运输场景,车辆适配中越两国充电标准,可申请RCEP绿色贸易补贴(每车额外获3万元)。

    自动驾驶的补贴转移逻辑

    地方政府正将原用于购车的补贴转向智能化改造。本次交付车辆搭载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可获得南宁市“智慧物流示范项目”专项补贴(每车12万元),相当于覆盖80%的智驾套件成本4。这一转向倒逼车企从“卖车”转向“卖数据服务”——中集已与顺丰签订协议,未来三年共享车辆行驶数据,按里程收取0.02元/公里的数据服务费。



    二、争议焦点:技术跃进能否跨越“政策悬崖”?

    退坡引发的技术路线博弈

    行业出现两大分化阵营:

    激进派(如中集):押注“电动化+自动驾驶”全链条替代,但面临芯片制裁风险(当前智驾系统依赖英伟达Orin芯片);

    保守派(如重汽):主推混动重卡过渡,利用内燃机冗余设计规避续航焦虑,但可能错失数据积累窗口期。

    区域政策的不确定性

    尽管广西给予跨境新能源车“路权优先+电费补贴”双重扶持,但相邻省份政策不一。例如云南规定“非本省注册车辆不享受充电优惠”,导致跨省线路成本骤增15%5,这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目标形成冲突。

    中小物流企业的转型困局

    自动驾驶系统的高昂改装成本(单车38万元)使中小车队望而却步。行业出现“以租代售”新模式,但中集要求的3年起租门槛仍将60%中小客户拒之门外2。



    三 、未来战场:从“车电分离”到“运力证券化”

    中集车辆正探索三重突围路径:

    电池银行2.0:引入保险机构对电池寿命兜底,物流企业可按“健康度”动态支付租金;

    碳资产变现:联合上海环交所开发跨境运输碳足迹模型,每趟中越线路可生成2.3吨碳积分,直接对接欧盟CBAM机制4;

    运力NFT化:将车辆自动驾驶数据铸造成链上凭证,物流公司可拆分交易运力额度,吸引金融资本入场。



    在政策钢丝上跳一场技术芭蕾

    当中集车辆CEO李贵平喊出“2030年无人重卡渗透率超30%”时,行业更应清醒认识到:新能源与自动驾驶的叠加,绝非简单的技术加法,而是一场涉及政策适配、成本重构、生态博弈的持久战。当补贴退坡撕去行业“温室保护膜”,谁能率先在市场化竞争中跑通商业模式,谁才能真正定义下一代物流的生存法则。此刻飞驰在中越边境的蓝色卡车,或许正在书写答案的第一章。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