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大俄亮出獠牙 突查中国汽车

    近期,俄罗斯与中国汽车贸易领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曾看似亲密无间、称兄道弟的双方,局势却突然发生戏剧性转变,俄罗斯对中国汽车接连使出“狠招”,又是查税,又是提高认证门槛,连招不断,让人不禁疑惑,这头北极熊究竟在谋划什么?

    先来看一组令人瞩目的数据,去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大获成功,市场份额一举突破60%。奇瑞、吉利等品牌备受追捧,甚至出现脱销盛况。然而,今年二月,俄罗斯的态度陡然生变。对卡车进行补税要求,将质量认证门槛提高至原来的三倍,还把所谓中国车的质量问题搬上电视大肆宣扬,更扬言要将二十个中国品牌逐出俄罗斯市场。不仅如此,中欧班列莫名被扣上走私军火的帽子,货物查获时间从原本的三天硬生生拖到三十天,这一系列操作让中国企业损失惨重,这哪是普通的市场检查,简直是给中国外贸设置重重障碍。那么,俄罗斯为何突然对中国“亮獠牙”?背后隐藏着三个残酷真相。

    第一个真相是俄罗斯本土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岌岌可危。曾经的俄罗斯国民神车拉达,十年前还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如今却被中国汽车挤压到仅剩下15%。中国汽车不仅价格比拉达更为亲民,配置上更是远超拉达。尽管俄罗斯媒体时常酸溜溜地声称中国车开两年就生锈,可消费者却用实际行动做出选择,毕竟比起拉达三天两头出故障,些许生锈似乎也能接受。这一局面让普京不得不重视,若再不采取措施保护本土车企,俄罗斯汽车工业恐怕真的会走向末路。更具竞争力的是,中国车企在售后服务方面也全面碾压俄罗斯本土品牌。如今在莫斯科街头,中国车的4S店随处可见,保养价格仅为拉达的四分之一,店内工人还接受中国专家的手把手培训。俄罗斯汽车工会近期甚至发起罢工,抗议中国车企抢走他们的饭碗,当地修车厂也面临倒闭危机。长此以往,未来俄罗斯汽车产业或许真的只剩拉达的“落寞身影”。

    第二个真相是俄罗斯在经济上的困境。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的制裁让俄罗斯经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中国成为其重要的经济支撑。但问题在于,俄罗斯主要向中国出口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而中国卖给俄罗斯的却是手机、汽车、家电等各类工业制成品。去年,中俄贸易逆差超过三百亿美元,俄罗斯国库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试图对中国汽车“薅羊毛”来缓解财政紧张。一辆车的认证费上涨8%,还要追溯补缴三年的税,这无疑是一种“我穷我有理”的财政补贴手段。更离谱的是,俄罗斯海关连二手车都不放过。有中国商人运输一辆二手长城皮卡,竟被要求按新车价格补税,理由是车辆经过翻新近似新车。如此荒诞的操作,让中国车企不知所措,难道在俄罗斯卖车还得先精通量子力学,才能精准计算出车辆折旧率?

    第三个真相是俄罗斯企图效仿印度“薅外资羊毛”,逼迫中国车企在俄建厂。这并非俄罗斯的新手段,早在2010年,俄罗斯就通过加征关税迫使大众、丰田在俄建厂,如今更是故技重施,直接向中国车企摊牌,要么砸钱建厂并带来先进技术,要么离开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眼红中国在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建厂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想坐享中国产业链带来的红利。但中国车企也并非毫无顾虑,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卢布汇率波动剧烈,如同坐过山车一般,谁敢轻易投入数十亿资金建厂?见此计不成,俄罗斯干脆“掀桌子”,工业部长放话,要求中国车企必须使用俄罗斯本地钢铁和芯片,否则不予补贴。然而,俄罗斯的冷榨钢板技术还停留在苏联时代,用其制造的车门缝隙大到能塞进手指头,中国工程师考察后直言,用这种材料造车,安全测试都无需进行,上路就是“移动棺材”。

    那么,这场中俄汽车贸易风波会导致双方关系闹崩吗?实则不然,中国手中握有三张“底牌”,足以稳定局势。

    第一张底牌是能源贸易的主动权。俄罗斯40%的石油天然气出口依赖中国,西伯利亚管道一旦停运一天,俄罗斯就将损失惨重。而中国在能源进口上有更多选择,随时可以转向伊朗、沙特等国购买石油。例如,去年冬天俄罗斯试图给天然气涨价,中国立刻转头与卡塔尔签订了270亿立方米的液化气大单,普京连夜派副总统来华沟通,最终价格还是按照中国的要求确定。所以,尽管俄罗斯在汽车贸易上采取行动,但在能源合作这条“高压线”上,普京绝不敢轻易触碰。只要中俄能源谈判桌开启,俄罗斯就不得不有所收敛。

    第二张底牌是北极航道的合作。俄罗斯大力推进的北极航道,旨在绕过美国封锁,直通欧洲,这一计划离不开中国的投资与技术支持。这条长达5600公里的滨海航线,若没有中国参与,就只是纸上谈兵。中国中远集团的破冰船去年在北极试航成功,俄罗斯使用的卫星导航也是中国的北斗系统,北极港口建设所需的重型装备也都依赖从中国进口。普京前脚制裁中国车企,后脚可能就得求着三一重工卖挖机,在北极航道的谈判桌上,俄罗斯还得对中国“客客气气”。

    第三张底牌是中国车企广泛的海外市场布局。中国车企并非只依赖俄罗斯市场,比亚迪在东南亚成绩斐然,泰国工厂年产15万辆仍供不应求;奇瑞在巴西市场表现出色,三个月内市场占有率上涨12%;蔚来在欧洲与BBA等豪华品牌正面竞争,展厅就开在宝马总部对面。俄罗斯市场仅占中国汽车出口的7%,即便失去俄罗斯市场,中国车企也不会元气大伤。反观俄罗斯,若没了中国车,老百姓出行都将成问题。此外,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俄罗斯全国充电桩数量不到两千个,中国若断供电动车,俄罗斯的环保承诺将沦为国际笑柄。去年莫斯科市长还宣称要购买五千辆中国电动公交,如今若双方关系破裂,市民恐怕又得继续忍受苏联老卡车的尾气污染。

    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俄罗斯查车之举并非背叛,而是作为弱势方的自保试探;中国的反制也不会彻底撕破脸皮,毕竟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双方仍需背靠背应对外部压力。未来,双方大概率会在摩擦中继续合作,俄罗斯或许会在远东土地开发上做出一些让步,中国车企也可能适当让出部分利润。但中国也需保持警惕,当年苏联说撤走专家就撤走专家,俄罗斯的承诺也并非绝对可靠。中国车企应像华为一样,多制定几个“备胎计划”,比如吉利已经在新疆建立直通中亚的汽车专线,这无疑是在向俄罗斯表明,即便没有俄罗斯市场,中国汽车贸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依然能够顺畅运转。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