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出行领域,滴滴出行曾是当之无愧的巨头,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戏剧性。从市值巅峰到黯然退市,滴滴经历了什么?又将走向何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剖析滴滴出行的跌宕之路。


闪电退市,辉煌落幕
2022 年 5 月 23 日晚,滴滴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以令人咋舌的 96% 高票通过美股退市计划。
仅仅数日之后,6 月 2 日,滴滴果断向美国 SEC 正式提交退市申请,短短十天后,滴滴股票正式停止交易 。这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滴滴的退市过程比很多人想象中更加迅速、顺利,没有出现任何反转剧情,这也标志着滴滴在美股市场的资本化戏码暂时画上了句号。
回首 2021 年,滴滴上市时市值一度直冲 680 亿美元,可谓风光无限。当时,总裁柳青信心满满地立下目标:滴滴要在三年内实现全球日均订单一亿单,全球月活跃用户超 8 亿。
然而,现实却给了滴滴沉重一击。野蛮生长,让滴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安全事故频发,监管漏洞凸显
2018 年 8 月 24 日下午 1 点半,温州乐清女孩赵某的遭遇震惊全国。涉案司机此前就曾因对女乘客图谋不轨被投诉过,为何还能正常接单?大众一再对滴滴顺风车的司机监管漏洞发起质疑。一时间,滴滴的安全问题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乐清事件后,更多真相浮出水面。武汉滴滴官方群、司机快车群等 QQ 群聊天记录曝光,显示多起顺风车恶性事故与滴滴大肆宣扬的不良社交价值观有关。2015 年七夕,滴滴顺风车发布的广告曾充满暗示。
(二)疯狂补贴,价格战背后的隐患
为了抢占市场,成为网约车霸主,滴滴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策略。在与快滴的补贴大战中,滴滴不惜一天斥资 4000 万抢人,疯狂发放补贴及价格战成为其战略主基调。这种金钱游戏虽然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司机和用户,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大量外牌司机涌入,却缺乏有效的安全审核机制,最终导致了多起顺风车乘客被杀的悲剧。
(三)资本裹挟,用户与司机权益受损
上市前,银行、红杉、高瓴、经纬中国、阿里、腾讯等巨头纷纷成为滴滴的投资人,在资本的支持下,滴滴迅速发展壮大。2021 年一季度,滴滴占据 90.22% 的市场份额,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然而,当一家独大后,滴滴开始露出资本的獠牙。每个订单被抽成 20% - 30%,还要收取保险费和管理费,司机与滴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权益毫无保障。同时,滴滴不断降低乘客补贴,曾经的一元打车时代一去不复返,用户和司机都成为了滴滴高额佣金镰刀下被收割的韭菜。
(四)悄然上市,引发监管风暴
2021 年 6 月 30 日,滴滴悄悄在纽交所上市,没有敲钟仪式,没有媒体宣传,这种举动引来了监管的重锤。
上市两天后,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就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并要求在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7 月 4 日,国家网信办通报下架滴滴出行 APP,直到 2023 年 1 月,滴滴出行 APP 才陆续在各大应用商店重新上架。这一事件不仅让滴滴自身陷入危机,还波及整个互联网行业,中概股面临前所未有的严监管。

自救之路,何去何从?
(一)疯狂裁员,断臂求生
为了降低成本,滴滴开启了疯狂裁员模式。2022 年 2 月,多家媒体爆料,滴滴裁员 20%,几乎涉及全线业务。然而,裁员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大量员工的流失,不仅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跨界造车,背水一战
滴滴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启动造车计划,试图抓住造车风口的尾巴。然而,造车并非易事,技术门槛高,融资烧钱更是无底洞。看看贾跃亭七年花 130 亿造车,最终却玩了个寂寞,FF 上市后股票破发,如今仍深陷资金困境。而滴滴从 2018 年到 2021 年累计亏损超过 600 亿,现金流仅剩下不到 500 亿,造车无疑让其本就不富裕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即便滴滴造车成功,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消费者会买单吗?
(三)回归本质,方能自救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最重要的是做两件事,一是创造价值,二是传播价值。滴滴的价值在于为数亿人提供出行服务,但在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偏离了轨道。企业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不能以牺牲客户安全和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更不能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正如权威媒体所言,如果企业没有使命感,不能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就算做得再大,我们也不需要。在中国,没有所谓的大而不倒,一鲸落万物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滴滴唯有真正做到为用户创造价值,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实现自救。

滴滴现状
值得关注的是,从滴滴发布的 2024 年财报数据来看,其业务展现出一定的复苏态势。
滴滴2024年各项子业务发展尤为迅速。滴滴出行网约车、滴滴专车、滴滴青桔、滴滴代驾、滴滴站点巴士、滴滴顺风车、滴滴公交地铁、滴滴代驾、小桔能源、滴滴数科……围绕出行场景向外拓展,试图连接更多新的需求增量。
2024年前9 个月营收为 1538.85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1429.61 亿元增长 7.6%;运营利润为 21.78 亿元,上年同期的运营亏损为 30.86 亿元;净利润为 26.11 亿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 48 亿元,同比收窄 154.4%,成功转亏为盈 。
其中第三季度表现尤为亮眼,营收为 539.49 亿元,同比增长 5%;核心平台交易量达 41.18 亿单、同比增长 15.1%,其中中国出行总单量为 31.83 亿单、同比增长 10.6%,国际业务总单量同比增长 33.4%、至 9.35 亿单,中国出行业务日均单量达 3460 万单,创下历史新高。
2024年滴滴在营销上全面发力。1月份滴滴上线早高峰预约用车功能,在全国40个城市举办滴滴司机福利站,给2万名司机师傅送温暖。3月策划特别妇女节特别活动,举办女司机表彰活动。

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1月25日,滴滴还在6个城市上线“特别感谢滴滴暖心司机”活动,为司机送上红包。
滴滴还通过公众评议会线上投票的方式,收集乘客需求与意见。滴滴与华住会还推出联名会员的合作。

2025 年春节假期期间,滴滴出行打车完单量同比去年上涨 17%,异地打车需求相比年前上涨 60% ,入境用户在国内使用滴滴的打车完单量同比去年上涨 80%。
一系列的动作表明滴滴在业务拓展和用户增长方面似乎找到了一些新的方向。但未来,滴滴仍需在合规运营、保障用户与司机权益、提升服务质量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稳固市场地位。
滴滴的经历是一个典型案例,时刻警示着其他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坚守安全底线和社会责任才是立足之本。
文字来源投研双杰的视频内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