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日本点错的氢能源科技树枝,也要被中国人砍了!

    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一路高歌猛进,国内媒体在宣传我国新能源时,很多时候会让人以为电动汽车就是新能源车。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更是拿日本在氢动力这一科技旁路的成就,来嘲笑我国的新能源发展。

    然而日本在混动车、纯电车和氢动力车这几块,很可能都会进入同一境地: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1997年,丰田普锐斯推出了真正意义的油电混动车。更早一些,在1990年代早期,索尼搞出商用化锂电,日产等汽车品牌很快就将纯电动汽车商业化。

    然而,日本的锂电池能量密度一直不太好,成本更是一直居高不下。日本的燃油车却在世界各地攻城掠地,各厂都赚得盆满钵满,以致于没有动力发展纯电动车的日本在这一领域越来越落后。

    就在国内一些人阴阳怪气吹嘘日本另辟蹊径,在氢能源取得了大量专利之时,日本媒体发现坏事了:日本的氢能源绝大多数依靠进口,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氢生产国。

    氢能产业链分为上游制氢、中游储运氢及下游氢能应用,涉及环节较多、应用领域广泛。

    2022年,日本在氢能存量技术上占比为12.79%居世界第一,美国和德国紧随其后。而这一年,《2022年全球氢能产业发明专利排行榜TOP100》显示,新申请的氢能技术专利中国占据了当年的40%,也就是中国近年在氢能技术领域也已经开始发力。

    实际上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布局并不晚

    早在 2000 年,“973 计划——氢能的规模制备、储运及相关燃料电池的基础研究”项目就已启动。2001 年,科技部开展“863 计划”后续能源主题“氢能技术和高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2006 年,科技部“863 计划”专门设立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专题。

    十四五期间氢能产业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中国氢能只是近几年才到开花结果阶段而已!

    就在前两天新华社的报道,由北京大学主导的国际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氢气生产方法,通过新型催化剂可从源头上消除二氧化碳排放,实现高产率氢气生产。

    这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

    传统的包括乙醇制氢法在内的化石燃料制氢方法耗能巨大,通常需300至1200摄氏度的高温,且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而由北京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机构历时十年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铂-铱双金属催化剂,成功破解了传统乙醇制氢的技术瓶颈。

    通过此催化剂,在仅270摄氏度条件下,就可将农林废弃物转化的生物乙醇与水分子反应直接转化为清洁氢气,实现高产率氢气生产。

    制氢团队成员正进行制氢反应评价工作

    从产业化角度来看,该绿色制氢-联产化学品技术展现出了可观的经济潜力。这一研究不仅为可持续氢能经济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未来氢气生产与储存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PtIr/α-MoC催化剂的结构分析

    这一制氢技术的重大突破成果分别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

    根据能源咨询公司Rest and Energy的预估,到2024年,中国的氢能源产能为22万吨,占全球氢产能的一半,中国生产的制氢设备也已经在对全球出口。

    如果日本继续一家独食氢动力所有科技成果,只能先从它们本国进行推广,但受限于日本电力和煤气产量,要维持开发氢动力车的各种应用场景,只能进口大量氢气。

    这就很尴尬了!

    2024年3月21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长春成功试运行

    而中国由于氢气比全球都便宜,目前已经在推广大型的氢能源卡车和大型客车,中国的氢能源生产和氢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了正循环。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