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即智能驾驶,是利用多种先进技术实现车辆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以提升驾驶体验和安全性的技术。智能驾驶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是指通过先进的传感器、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功能。旨在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为驾驶员提供一定程度的驾驶支持,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减轻驾驶负担、提高驾驶安全性。
技术架构感知层:依靠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像车辆的 “眼睛” 和 “耳朵” 一样,收集车辆周边环境的信息,如识别交通标志、绘制三维地图、检测车辆和行人等。
决策层:运用复杂的算法对感知层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依据交通规则、路况以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动态等,做出合理的决策,比如判断是停车、加速还是转向等。
控制层:根据决策层的指令,对车辆的动力、转向、制动等系统进行精确控制,实现车辆的加速、减速、转弯等操作,确保车辆按照预期的路径和方式行驶。
分级: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标准体系,将自动驾驶程度分为六个等级,从 Level0 到 Level5。数值越高,代表自动驾驶的成熟度越高。具体为 L0 驾驶员完全掌控车辆;L1 自动系统有时能够辅助驾驶员完成某些驾驶任务;L2 自动系统能完成某些驾驶任务,但驾驶员需监控并随时接管;L3 自动系统能完成任务和监控环境,驾驶员要准备好重新接管;L4 自动系统在特定条件下能完成任务并监控环境,驾驶与驾乘人基本无关;L5 自动系统在所有条件下都能完成所有驾驶任务。
应用场景高速场景:常见的自适应巡航功能可以使车辆在高速上保持设定车速和车距,部分高阶智驾系统还能自动完成超车、变道、上下匝道等操作。
城市道路场景:一些智能驾驶车辆能够应对交通拥堵、路口转向、行人横穿等复杂情况,像自动识别红绿灯并启停、在复杂路口安全通行等。
停车场景:自动泊车系统可帮助驾驶员将车辆准确停入车位,代客泊车功能还能让车辆在停车场内自主寻找车位并完成泊车。

智能驾驶
目前主流的智驾技术解决方案有2种:视觉方案,激光雷达方案。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一、经济性对比
1. 视觉方案
- 成本优势:摄像头单价低(约2000元以下),体积小巧,安装灵活,且无需复杂硬件融合算法,系统整体成本显著低于激光雷达方案。例如,特斯拉通过纯视觉方案大幅降低硬件成本,同时依赖自研芯片和算法优化实现规模化经济。
- 维护与升级:依赖软件算法迭代,可通过OTA升级持续优化性能,长期使用成本更低。

视觉方案
2. 激光雷达方案
- 硬件成本高:单颗激光雷达成本约2万元以上,且高阶自动驾驶需多颗协同工作,导致整车成本增加。
- 技术成熟度:固态激光雷达成本逐步下降,但量产规模仍有限,短期内难以与视觉方案竞争。
代表车型与厂家:
- 视觉方案:特斯拉全系(如Model 3/Y)、比亚迪蓝标版本(纯视觉)、小米SU7基础版。
- 激光雷达方案:小鹏G9(双激光雷达)、蔚来ET7(超感系统)、华为ADS 2.0(问界M9)。
二、功能性对比
1. 视觉方案
- 优势:
- 高分辨率图像捕捉细节(如交通标志、行人表情),适合复杂城市环境。
- 通过深度学习模拟人类驾驶决策,具备“类人”驾驶逻辑。
- 劣势:
- 依赖光照条件,夜间、雨雾天性能下降;深度感知需算法推算,精度低于激光雷达。
2. 激光雷达方案
- 优势:
- 厘米级测距精度,360°三维点云建模,恶劣天气下稳定性强。
- 减少对算法的依赖,简化实时决策流程。
- 劣势:
- 点云数据分辨率低,难以识别颜色和纹理细节;体积大,影响车辆设计。
技术融合趋势:多数车企(如小鹏、华为、理想)采用“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兼顾成本与安全性。
三、未来发展方向
1. 视觉方案
- 算法驱动:依赖大模型算力提升(如特斯拉Dojo超算),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更高阶自动驾驶。
- 低成本普及:比亚迪等车企推动智驾系统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加速全民智驾时代。

比亚迪的天眼之眼智驾系统
2. 激光雷达方案
- 固态化与降本:全固态激光雷达技术成熟后,成本有望降至千元级别,推动L4级自动驾驶落地。
- 场景适配:在Robotaxi、干线物流等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持续主导。
3. 融合方案成为主流:短期内多传感器融合仍是平衡性能与成本的最优解,尤其在复杂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场景中。

问界M9搭载华为乾崑激光雷达方案
四、代表厂商及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 代表厂商 | 典型车型 | 智驾特点 |
纯视觉 | 特斯拉、比亚迪(蓝标) | 低成本、依赖算法迭代,弱环境适应性。 | |
激光雷达主导 | 小鹏、蔚来 | 小鹏G9、蔚来ET7 | 高精度建模,强恶劣天气表现差。 |
多传感器融合 | 华为、理想 | 问界M9、理想L9 | 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兼顾安全性与成本。 |
混合方案(分车型) | 小米、比亚迪(红标) | 小米SU7高配、腾势N7 | 高配车型搭载激光雷达,低配采用纯视觉。 |
结语
视觉方案以低成本和高迭代潜力成为普及智驾的核心路径,而激光雷达在安全性与复杂环境适应性上不可替代。未来两者将长期共存,并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技术互补。车企需根据定位(如高端安全优先或大众市场成本优先)选择技术路线,消费者则可按实际需求(如通勤场景或长途复杂路况)权衡选择。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