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收费”商业逻辑崩塌:比亚迪的“免费炸弹”炸裂行业

当友商们还在为“智驾包”收费套餐绞尽脑汁——订阅制、买断制、按功能模块拆分,甚至推出“免费试用两年”培养消费习惯的套路,比亚迪突然在2月10日的发布会上宣布: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且不加价。这一记“掀桌式”操作,直接让行业苦心经营的收费体系土崩瓦解。
王传福的宣言“2025年将成为全民智驾元年”并非空谈。比亚迪将高阶智驾覆盖至十万元内的海鸥(图片|配置|询价)等入门车型,让原本仅存在于20万元以上车型的智能驾驶技术“白菜化”,实实在在实现“科技平权”。友商眼中高溢价的“金矿”,被比亚迪硬生生变成了“基建标配”。
友商为什么“气急败坏”:收费模式遭降维打击
可以看到,比亚迪发布会过后,不少友商高管在社交媒体对比亚迪的这种模式“泼冷水”,甚至有友商高管直言:“科技无法平权,尊贵的人,优先享受”。气急败坏的友商,正是因为比亚迪的免费策略触动了行业最敏感的神经——盈利模式。此前,智能驾驶的变现方式主要有三种:
订阅制(如特斯拉FSD按月付费);
买断制(一次性支付数万元);
硬件绑定(高配车型专属)。
而比亚迪开创了第四种模式:将智驾作为基础配置融入整车价格,不单独收费。这直接导致友商的“智驾包”商业逻辑失效——消费者一旦习惯免费,谁还愿意为“标配功能”额外付费?
某董事长质疑:“凑合能用与好用安全是两码事”;某车企老总则暗讽“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这些言论背后,实则是对收费体系崩塌的焦虑——若智驾沦为价格战筹码,车企将被迫压缩利润空间,新势力找到的盈利点“智能驾驶包”,甚至可能重演“杀毒软件免费化”的历史。
比亚迪的底气:规模摊薄成本,技术自研破局
友商抨击比亚迪“破坏行业”,急得直跳脚,却难以复制其模式。因为比亚迪的三大杀手锏直指行业痛点:
一、规模效应: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产能(440万辆L2+车型数据积累),摊薄智驾研发成本;
二、全栈自研:5000名智驾工程师团队,软硬件自主可控,避免被供应商“卡脖子”;
三、定价权掌控:通过隐形涨价(部分车型配置调整)和成本优化,维持利润空间。
更致命的是,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C”等分级方案,将高阶智驾下放至低端车型。尽管其功能略逊于华为城区NOA,但足以满足高速、泊车等高频场景需求,精准击中大众市场“够用就好”的心理。
行业剧变:从“技术溢价”到“生存游戏”
比亚迪的免费策略将引发连锁反应:
消费者认知重塑:王传福喊出“买车先看智驾”,倒逼友商放弃“低配阉割智驾”的销售策略;
车企被迫内卷:小鹏等以智驾为核心卖点的品牌优势被削弱,不得不加入价格战;
供应商生态洗牌:依赖智驾技术收费的企业面临转型压力。
比亚迪这一招,堪比免费杀毒终结收费时代。当智驾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淘汰赛——没有技术储备和成本控制力的车企,注定成为“洗牌”牺牲品。
免费背后,比亚迪在下一盘什么棋?
短期看,比亚迪用“智驾平权”换市场声量和销量;长期看,其通过规模数据反哺技术迭代,进一步巩固行业话语权。而友商的愤怒,恰恰印证了王传福的判断:智能驾驶的终局,不属于收费的“特权”,而属于普惠的“标配”。
这场“免费风暴”或许会牺牲部分利润,但当比亚迪的市值因发布会单日暴涨200亿时,资本市场已用真金白银投出了信任票。接下来的问题是:还有多少车企,能跟上这张被掀翻的牌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