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新热潮,谣言却先行

最近,汽车智能驾驶领域可谓热闹非凡。比亚迪重磅发布的 “天神之眼” 智驾系统,宛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它号称开启智驾平权时代,让更多普通消费者有望体验到智能驾驶的魅力 ,一时间成为车迷和消费者热议的焦点。大家纷纷讨论着智驾技术即将普及,未来出行将如何便捷。
然而,就在大家对智驾满怀期待之时,一则谣言却如乌云般笼罩。一篇名为《L3 级自动驾驶首例判决!车企担责 70%,智驾法规全面重构》的文章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文章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广州法院对一起 L3 级自动驾驶追尾事故的判决,称因系统未识别静止障碍物,车企要承担 70% 的赔偿责任,车主自负 30% 。这消息就像一颗炸弹,在消费者和汽车行业中引发轩然大波。许多消费者看到后,开始重新审视车企在智驾事故中的责任问题,对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也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但没想到,这看似 “有理有据” 的报道,竟然是一场闹剧。小鹏汽车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指出文章内容断章取义,纯属捏造,对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目前,小鹏汽车法务部已经果断采取行动,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这一谣言不仅误导了公众对智能驾驶的认知,也损害了车企的声誉,让原本就复杂的智驾市场更加迷雾重重。
谣言细节与车企辟谣

在那篇谣言文章里,详细 “讲述” 了这样一个 “事故”:2024 年 12 月,车主王某驾驶着选装了 XNGP 4.0 系统的小鹏 G9 汽车,信心满满地在高速路上开启了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 。他或许想着能轻松享受智能驾驶带来的便利,可意外却突然降临。前方一辆故障货车静静停在那里,而小鹏 G9 的智能驾驶系统却像失灵了一般,未能及时识别这个静止障碍物,一头撞了上去。这场惨烈的追尾事故,造成了 1 死 2 伤的严重后果 ,原本美好的出行瞬间变成了悲剧。
时间来到今年 2 月 10 日,按照文章的说法,广州天河区法院对此案作出了一审判决。判决结果似乎给智能驾驶责任划分树立了一个标杆:小鹏汽车因为智能驾驶系统存在算法缺陷,被判定要承担 70% 的赔偿责任,总计赔偿金额高达 218 万元;而车主王某由于没有及时接管车辆,也需承担 30% 的次要责任 。文章还煞有其事地称,这一判决会倒逼整个智能驾驶行业进行技术升级,相关法规也会全面重构。
这样一则 “重磅” 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很多人看到后都信以为真。大家纷纷转发讨论,对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担忧,不少潜在消费者甚至开始重新考虑是否要购买带有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然而,事实却与这篇文章描述的大相径庭。
小鹏汽车在发现这一谣言后,反应迅速。2 月 12 日,其法务部立刻发布声明,明确指出文章中所描述的车辆碰撞事故、诉讼以及法院判决等内容,全部都是凭空捏造的 。小鹏汽车表示,他们已经对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不实内容完成了取证工作,接下来会依法追究造谣者和那些传播不实信息者的法律责任 。从声明中,能感受到小鹏汽车对维护自身权益和声誉的坚定决心。
不仅如此,小鹏汽车公关负责人 @XP - 阿莱克氏 Alex 也忍不住公开吐槽:“造谣都造得那么假,一会儿 L3,一会儿 XNGP 4.0… 居然敢伪造无中生有的法院判决,胆子真大。” 这番话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则谣言漏洞百出,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破绽。比如从事故发生到判决,短短两个月时间,在现实中几乎不太可能完成如此复杂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流程 。很快,广州天河区法院工作人员也出面回应,经核查,根本不存在该网传案件,这无疑给这则谣言又重重地泼了一盆冷水 。
智驾等级剖析:认清现状

要弄清楚车企在智驾事故中的责任,首先得明白智能驾驶的等级划分。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由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将智能驾驶从低到高分为 L0 到 L5 六个等级 。
L0 级是最基础的,完全没有自动化,车辆的所有操作,像油门、刹车、转向,都得靠驾驶员手动完成 ,就和我们开的传统老车一样,一切操控权都在人手上。
L1 级属于辅助驾驶,车辆能提供一些简单的辅助功能,比如定速巡航,能帮驾驶员控制车速,或者在检测到前方有危险时自动刹车 ,但驾驶员依然得时刻掌控车辆,这些辅助功能只是偶尔搭把手。
L2 级是部分自动化,也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智能汽车所处的级别。在这个等级下,车辆可以同时自动控制车速和方向,像自适应巡航搭配车道保持功能,车辆能自动跟车、保持在车道内行驶 ,还能自动泊车、自动变道。不过,驾驶员可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刻监控周围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比如在使用自动泊车时,如果旁边突然出现行人或者其他车辆,驾驶员就得马上干预;用自适应巡航时,前方车辆紧急刹车,驾驶员也得及时接管,不然就容易出事故。
再往上的 L3 级是有条件自动化,这也是这次谣言的 “主角”。在特定条件下,比如在路况良好的高速公路上,车辆可以完成所有驾驶任务,还能自己监控周边环境 ,驾驶员可以暂时不用操作车辆。但一旦系统发出接管请求,比如遇到恶劣天气、道路施工等特殊情况,驾驶员必须立即接手 。目前,真正达到 L3 级的量产车型还比较少,因为要满足这个等级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相关法规也还在不断完善中。
L4 级是高度自动化,车辆在特定区域或环境内可以完全自动驾驶,不需要人工接管 。即使遇到突发情况,系统也能自己处理。不过,它还是有环境限制,没办法在所有地方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最高级的 L5 级就是完全自动化,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车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路况下都能自己行驶,完全不需要驾驶员干预。但受技术和法规限制,L5 级自动驾驶还处于研发和探索阶段,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一段距离。
从这些等级划分可以看出,不同等级下驾驶员和车企的责任界定是不一样的。在 L2 及以下级别,驾驶员毫无疑问是驾驶的主要责任人,因为车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 。而到了 L3 级,虽然车辆能在特定条件下自动驾驶,但驾驶员仍有随时接管的义务,所以责任划分就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车企在其中的责任,也会随着等级的提升而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 。
车企宣传误区与用户误解

在这场智驾热潮中,车企的宣传方式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车企在智能驾驶宣传片中,为了展示自家智驾系统的强大,常常出现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的画面 。这种错误示范就像一颗 “坏种子”,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了危险的认知。他们可能会觉得,既然车企都这么展示了,那智能驾驶肯定很可靠,双手离开方向盘也没问题。
这种宣传误导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就拿问界车主来说,网上流传的一些视频中,有的问界车主在高速上开启智能驾驶后,竟然双手完全脱离方向盘,甚至悠闲地玩起了游戏 。还有人在高速路上开着问界智驾打牌,副驾抱着小孩也在玩游戏,车内的人都沉浸在娱乐中,完全无视车外的路况 。这些画面让人看了胆战心惊,他们似乎把高速公路当成了自家客厅,把智能驾驶当成了绝对安全的保障。
还有河南女子在高速上开智能驾驶打牌的事件,当时坐在主驾的女子手里拿着洗好的扑克牌,和副驾的女子开心地玩着,后排还有人一起参与,三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危险性 。当网友提醒车主注意路况时,车主却回复 “中国科技你要信” ,这种盲目信任智能驾驶的态度,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
这些过度信任智驾的行为,本质上是对智能驾驶技术的错误理解。消费者没有意识到,即使是最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也只是辅助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的注意力和判断力 。在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比如突然闯入道路的动物、路况突变、其他车辆的违规驾驶等,这些都是智能驾驶系统目前难以完全应对的。一旦智能驾驶系统出现故障或者无法处理的情况,而驾驶员又没有及时接管车辆,事故就很可能发生 。
智驾事故责任真相

在智驾领域,关于事故责任的认定一直是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即便到了 L3 级智能驾驶,车企也不一定就得承担事故责任。
从本质上来说,在 L3 级智驾下,虽然车辆能在特定条件下自主完成驾驶任务,可驾驶员依旧不能完全置身事外。当系统发出接管请求时,驾驶员必须迅速响应,重新掌控车辆 。这就意味着,驾驶员在整个驾驶过程中,仍然对车辆操作负有主要责任。一旦发生事故,如果是因为驾驶员没有及时接管车辆,或者在系统运行时没有保持应有的注意力,那么驾驶员大概率要承担主要责任。
就拿奔驰获得德国批准的 Drive Pilot 系统来说,虽然在特定条件下,比如拥堵高速公路且时速低于约 64km/h 时,驾驶员可以放开手脚,车辆能自动调整速度和跟车距离实现自动驾驶 。但即便如此,奔驰也为驾驶员设置了提醒机制,在进入不适合自动驾驶的路段前 10 秒,就会提醒驾驶员接管车辆 。而且奔驰明确承诺,在规定条件下出了事,自己全权负责。可这样有底气承诺的车企少之又少,大多数车企都不敢轻易给出这样的保证。
再看国内,虽然国家已经放开了 L3 级牌照的申领,像长安、比亚迪、广汽等 9 家车企入选了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可以毫无顾虑地推广 L3 级智驾。目前,我国量产车型普遍还处于 L2 级辅助驾驶阶段,要达到真正成熟的 L3 级智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车企们之所以谨慎,一方面是技术还不够完善,在复杂路况和特殊情况下,智驾系统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就是对事故责任的担忧。在责任划分不明确、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车企可能面临巨大的赔偿风险和声誉损失 。
安全驾驶,理性看待智驾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汽车行业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 。从最初简单的辅助驾驶功能,到如今不断向更高等级迈进,智驾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然而,在这股热潮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智驾。
目前,虽然智驾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它还远未达到完美的程度。无论是激光雷达方案,还是纯视觉方案,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如恶劣天气、道路施工、特殊交通状况等,智驾系统可能会出现误判、无法识别等问题 。而且,即便是最高级的智驾系统,也需要驾驶员作为最后的安全保障。
对于车企来说,在宣传智驾技术时,应该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不能为了吸引消费者,过度夸大智驾系统的功能,误导消费者对智驾的认知 。要明确告知消费者智驾系统的适用范围、局限性以及驾驶员在使用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车企也应该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完善智驾技术,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
而作为驾驶员,我们要时刻牢记,安全驾驶是我们的首要责任。不能因为车辆配备了智能驾驶系统,就放松对路况的警惕,忽视自己的驾驶职责 。在使用智驾功能时,要严格按照车辆使用手册的指导,保持对车辆的监控,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
在智能驾驶的发展道路上,我们需要车企、驾驶员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车企要不断提升技术,规范宣传;驾驶员要增强安全意识,正确使用智驾功能;社会要加强对智驾技术的监管和引导,完善相关法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智能驾驶带来便利的同时,确保出行的安全。让我们一起理性看待智驾,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