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激光雷达如何实现平价标配

    激光雷达在15万元左右车型上的标配化,需满足成本与性能的平衡,同时依赖技术革新和规模化生产。以下从成本临界点、降本路径及市场可行性三个维度进行论证:

    一、激光雷达的成本临界点:200美元以下

    1. 行业共识与目标价格

    根据头部厂商规划,激光雷达成本需降至 200美元(约1400元人民币)以下,才可能成为15万元级车型的标配。例如,禾赛科技计划2025年将ADAS远距激光雷达ATX售价降至200美元以下,通过自研芯片和产能优化实现成本减半。速腾聚创也预计2025年部分产品降至200美元以内。

    经济性验证:若单车成本控制在200美元(占整车售价约1.3%),车企在15万元价格带仍可保持合理利润,同时通过规模化摊薄研发成本。

    2. 当前市场实践

    已有车型如广汽AION RT(图片|配置|询价)(15.58万元)、零跑B10(15万元级)搭载激光雷达,但其成本可能通过补贴或高溢价配置分摊。长期看,激光雷达需通过技术迭代实现真正的“平价”普及。

    二、激光雷达降本路径分析

    1. 技术革新:固态化与芯片集成

    固态技术替代机械式:固态激光雷达(如MEMS、Flash、OPA)取消旋转部件,减少体积和组装成本。例如,禾赛科技推出的纯固态激光雷达FTX,重量减少66%,体积缩小40%。

    芯片自研与集成化:通过自研ASIC芯片(如禾赛的“第四代芯片架构”)替代分立元件,降低物料成本并提升良率。

    多传感器融合设计:大疆的“激目系统”将激光雷达与摄像头集成,标定成本降低30%~40%,同时减少冗余硬件需求。

    2. 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优化

    产能扩张:头部厂商(速腾、禾赛、华为)2025年规划年产能超200万台,规模效应显著摊薄固定成本。

    供应链国产化:中国厂商主导上游VCSEL激光器、SPAD探测器等核心部件生产,降低进口依赖。例如,华为的96线激光雷达已实现核心器件本土化。

    3. 政策与标准推动

    法规强制要求: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等政策明确L3+需冗余传感器(含激光雷达),倒逼车企配置需求。

    车规认证成熟:2024年后,固态激光雷达通过车规测试的比例提升,量产稳定性增强,进一步降低失效成本。

    三、市场可行性评估

    1. 需求端:L3自动驾驶渗透率提升

    2024年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达55.7%,预计2025年升至65%,高阶智驾(如城市NOA)加速下沉至15~20万元车型,推动激光雷达需求。

    城区复杂场景(如强光、雨雾)中,激光雷达的测距精度和冗余性优于纯视觉方案,车企为安全冗余仍需保留激光雷达。

    2. 竞争格局:成本与技术双驱动

    价格战与差异化:禾赛、速腾等厂商通过降价抢占市场份额,同时推出差异化产品(如千线级超远距雷达),巩固技术壁垒。

    替代方案博弈:纯视觉方案(如特斯拉、小鹏)虽成本更低,但受限于算法和数据闭环,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四、结论

    激光雷达在 200美元成本线及以下时,可在15万元车型实现标配。降本路径依赖技术固态化、芯片自研、规模化生产及政策推动。2025年将成为关键节点,头部厂商通过价格战和技术迭代加速市场洗牌,最终推动激光雷达从“高端选配”向“大众标配”转型。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