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一则财报数据引发行业震动:
背靠新能源巨头比亚迪的比亚迪财险,首年经营竟亏损1.69亿元,综合成本率飙至308.81%,赔付率高达233.9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家曾被寄予厚望的“车企系险企”,为何开局即遇滑铁卢?

车企跨界“水土不服”:成本率300%背后暗藏三重暴击
2023年5月,比亚迪全资收购易安财险,更名后以40亿元注册资本高调入局车险赛道。
凭借母公司新能源车销量优势,比亚迪财险迅速铺开业务——2024年车险签单保费近14亿元,但光鲜数据下却是“赔本赚吆喝”。
业内人士指出三大致命伤:
- 维修黑洞:新能源车电池“以换代修”成常态,单块电池成本动辄数万元,事故赔付金额远超传统燃油车;
- 定价失灵:自动驾驶风险界定模糊、网约车“营运车挂非营运险”等灰色操作频发,导致出险率激增40%;
- 输血式扩张:为抢占市场,比亚迪曾推出“购车送全险”策略,单台车隐性补贴超5000元,直接拉低保险业务利润空间。

行业寒冬加剧:新能源车险连续四年亏损57亿
比亚迪的困境并非个例。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超3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保费收入仅1409亿元,赔付压力持续攀升。
中华保险研究院专家直言:“车企虽掌握车辆数据,但保险定价需平衡风险与成本,绝非简单‘近水楼台’。”
监管红线隐现:偿付能力半年腰斩,转型迫在眉睫
更严峻的是,比亚迪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从1778%骤降至594%,若持续恶化或触发监管干预。
业内建议其加速构建“数据护城河”:
利用比亚迪超800万辆新能源车行驶数据,精准测算风险系数;同时打通维修产业链,推动电池分体维修技术降低成本。

【深度观察】跨界不是万能钥匙
比亚迪的试水暴露车企跨界金融的共性难题——从造车思维转向风险管理,需重构技术、服务与合规体系。
正如王传福所言:“新能源车险必须打破‘造车不管修、保险不会赔’的割裂状态。”这场跨界战役,或许才刚刚开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