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雪场稽查风暴下的“亲情自证”:滑雪产业困局折射的信任危机

    贵妃观闻头像贵妃观闻头像
    贵妃观闻02-09

    2025年春节前夕,河北崇礼某滑雪场发生的一幕引发舆论热议。父亲陆斌带着7岁女儿滑雪时,因孩子在中级道频繁摔倒,被三名雪场教练拦截盘问,要求证明“父女关系”。这场看似荒诞的稽查行动,背后是滑雪场与私教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折射出中国冰雪产业高速发展下的结构性难题。

    事件本质:雪场“猎巫行动”的无奈与失焦

    陆斌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崇礼、东北、新疆等地的滑雪场频繁出现稽查人员围堵疑似私教的现象,甚至要求游客证明亲属关系。雪场此举的直接动因在于打击“黑导”——未与雪场签约、未缴纳场地费的有偿私教。滑雪场将这类私教视作安全与利益的双重威胁:一方面,私教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员受伤后雪场需承担兜底责任;另一方面,私教分流了滑雪教学这一核心收入来源。

    然而,执行过程中的机械化操作让矛盾激化。如雪场教练郭磊所述,区分“技术交流”与“营利教学”本就困难,部分稽查人员为避免误判,索性采取“宁可错查,不可放过”的策略。这种一刀切的管理,不仅伤害了游客体验,更让亲情指导沦为“自证清白”的闹剧。

    利益博弈:滑雪产业的“蛋糕争夺战”

    滑雪教学从“雪场默许”到“全面围剿”,背后是产业利益格局的剧变。早期,滑雪场收入依赖门票,技术娴熟的雪友免费指导新手,反而能培养潜在爱好者,扩大客群。但随着冬奥红利释放,滑雪教学逐渐成为高附加值业务。以崇礼某大型雪场为例,滑雪学校年收入可达数千万元,占整体营收的30%以上。私教的崛起直接冲击了这一“蛋糕”,雪场与外部教练的冲突因此难以调和。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分配机制。雪场教练需将80%的学费上缴雪场,而私教收入全归己有。利益驱动下,优质教练纷纷“单飞”,雪场则陷入“教练荒”——旺季时家长即便愿意支付高价,也难约到一对一课程。这种恶性循环,迫使雪场以粗暴手段维护垄断地位。

    安全与体验的悖论:滑雪产业的制度性困局

    滑雪场将私教定性为“安全隐患”确有依据。根据《民法典》第1198条,雪场需履行安全保障义务。一旦学员因私教失误受伤,雪场常被法院判定承担次要责任。2023年数据显示,滑雪事故诉讼标的额同比上涨45%,雪场不得不通过严打私教转移风险。

    但安全之名难掩管理短板。雪场自营教练的资质门槛极低,通过“滑雪国职”证书仅需5天培训,而私教反而更愿投入数万元提升技术。北京冬奥冠军郝世花指出,雪场教练“会滑不会教”的现象普遍,服务质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这种制度性矛盾,为私教提供了生存土壤。

    四、破局之道:从“堵”到“疏”的产业升级

    面对困局,行业已出现探索性解决方案。例如,吉林北大湖滑雪场尝试与外部教练签约,允许其在缴纳场地费后合法教学;北京部分雪场推出“亲友指导专区”,明确非营利性交流的边界。法律层面,专家建议通过司法解释明确雪场责任边界,避免过度归责。

    更根本的变革在于商业模式创新。滑雪产业需从“门票+教学”的单一盈利模式,转向多元化服务生态。例如,针对初学者推出低价团课,为高阶玩家定制私教套餐,甚至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分担教学责任。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滑雪的本质是自由与快乐,当监管变成枷锁,产业便失去了灵魂。”

    结束语:在冰与雪之间寻找平衡点

    要求证明“父女关系”的荒诞场景,暴露出中国滑雪产业在高速扩张中的阵痛。当安全责任、经济利益与消费者体验难以兼顾时,唯有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制度创新,才能让冰雪运动真正走向成熟。毕竟,滑雪场的核心竞争力,不应是稽查队的围堵,而是让每个家庭在雪道上留下的,是欢笑而非尴尬的记忆。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