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合资车企大溃败:2025年或是大众、丰田中国战略的“滑铁卢”

    合资车企曾经的辉煌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合资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可谓是风光无限。大众、丰田等品牌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成熟的营销手段,迅速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以大众为例,自 1984 年大众与上海汽车合作成立上海大众(现上汽大众)以来,大众在中国市场上的销量一路攀升。桑塔纳、捷达等车型成为了中国家庭购车的热门选择,“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句广告语更是深入人心。在 2019 年,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接近 500 万辆,占比超过 17%,达到了销量的巅峰。长期以来,大众旗下的多款车型在轿车和 SUV 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朗逸、宝来、速腾、迈腾、帕萨特等轿车,以及途观、途昂等 SUV,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丰田同样表现出色,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凭借其耐用、省油的特点,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信赖。卡罗拉、凯美瑞、雷凌等车型长期占据着轿车销量排行榜的前列,而 RAV4 荣放、汉兰达等 SUV 在市场上也极具竞争力。在 2020 年,丰田在华销量接近 180 万辆,连续 8 年刷新年度销量纪录。

    这些合资车企不仅在销量上成绩斐然,还凭借高市场份额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自身的品牌优势和产品实力,也与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汽车的旺盛需求密不可分。

    新能源浪潮下的巨变

    (一)自主品牌的崛起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迅速崛起,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众多突破。在电池技术方面,比亚迪研发的刀片电池,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解决了消费者对于电池安全的担忧。其推出的多款新能源车型,如汉 EV、唐 DM-i 等,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出色的性价比,深受消费者喜爱。2024 年,比亚迪全年销量突破 400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50%,市场份额大幅提升,在多个细分市场中都占据了领先地位。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比亚迪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其新能源汽车已经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也获得了广泛认可。

    蔚来汽车则以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为定位,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独树一帜。蔚来注重用户体验和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独特的换电模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解决方案。其研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先进的车联网技术,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智能化的驾驶体验。2024 年,蔚来汽车销量持续攀升,连续多个月交付量超过 2 万辆,在 30 万元以上高端纯电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达到了 40% 以上,成功打破了传统豪华品牌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蔚来还推出了新品牌乐道,首款车型乐道 L60 上市后迅速获得市场认可,进一步丰富了蔚来的产品矩阵,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

    除了比亚迪和蔚来,还有许多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吉利汽车通过收购沃尔沃等国际品牌,整合全球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其推出的极氪品牌,以高性能、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长城汽车则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持续投入,旗下的欧拉品牌在小型电动汽车市场表现出色,坦克品牌在硬派越野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取得了突破。这些自主品牌的崛起,不仅丰富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品供给,也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二)合资品牌的困境

    与自主品牌的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方面明显滞后,面临着诸多困境。以丰田为例,作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巨头,丰田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一直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份额。然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丰田的转型步伐却显得较为缓慢。丰田 bZ4X 作为丰田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重要战略车型,自上市以来销量却十分惨淡。数据显示,2024 年,一汽丰田 bZ4X 和广汽丰田 bZ4X 的累计销量均未超过 1 万辆,月销量甚至经常不足千辆。

    丰田 bZ4X 销量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技术层面,bZ4X 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例如,有消费者反映,该车在低温环境下充电速度极慢,严重影响了使用体验。据媒体实测,在低温环境下,bZ4X 的平均充电功率仅为 10.5kW,从 0 到 100% 充满电需要长达 423 分钟,这与自主品牌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在续航方面,bZ4X 也存在虚标问题,实际续航里程与官方宣称的续航里程相差较大,这让消费者感到失望。

    在产品竞争力方面,bZ4X 也难以与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型相抗衡。如今,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配置、内饰设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智能化出行的需求。相比之下,bZ4X 的智能化程度较低,车机系统反应迟缓,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也不够丰富和先进。其内饰设计和用料也缺乏亮点,无法给消费者带来足够的吸引力。在价格方面,bZ4X 虽然在终端市场有一定的优惠,但与同级别自主品牌车型相比,性价比仍然不高。

    大众等其他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虽然大众推出了 ID. 系列纯电动汽车,但在市场竞争中,ID. 系列车型同样面临着销量增长缓慢、市场份额难以提升的困境。这主要是因为大众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等方面,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导致其产品在与自主品牌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处于劣势。

    争议剖析:外资的傲慢与错失的机遇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这场激烈竞争中,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是:外资品牌是否因为傲慢而错失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机遇?从诸多方面来看,这一说法并非毫无根据。

    在决策层面,部分外资品牌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潜力估计不足,表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享受着丰厚的利润。这种成功模式让他们在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时,难以迅速做出战略调整。以日本的汽车企业为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车企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丰田的 THS 混动系统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然而,他们过度依赖传统混动技术,对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判断失误,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才是未来的主流方向,从而在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市场布局上远远落后于中国自主品牌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

    在技术研发方面,外资品牌虽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速度却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在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中国自主品牌和一些新势力车企积极投入研发,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技术。比亚迪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联网技术上不断升级,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而部分外资品牌在这方面的进展相对缓慢,仍然沿用传统燃油车的研发思路和技术体系,导致其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智能化程度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在市场策略上,外资品牌也未能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特点。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不仅注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还对智能化配置、外观设计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一些外资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没有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产品优化和市场推广,而是简单地将国外的产品和模式照搬过来。例如,部分外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内饰设计缺乏创新,智能化配置不够丰富,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智能化出行的追求。在市场推广方面,他们也没有充分利用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有效的宣传和营销,导致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足。

    种种迹象表明,外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中,确实存在因傲慢而错失机遇的情况。这种傲慢不仅体现在对市场趋势的误判和技术研发的滞后上,还体现在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忽视和市场策略的不当上。然而,外资品牌也在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积极调整战略,加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和研发,试图挽回失去的市场份额。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外资品牌能否成功逆袭,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日系品牌裁员传闻背后的危机

    近期,一则某日系品牌裁员 50% 的传闻在汽车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虽这一传闻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无风不起浪,它从侧面反映出日系品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所面临的严峻危机。

    以日产汽车为例,在 2024 年 11 月 7 日,日产汽车宣布了一系列降本方案,其中包括在全球范围内裁员 9000 人,降低 20% 的全球产能等。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汽车行业,日产汽车 CEO 内田诚更是从 11 月起自愿放弃 50% 的月薪,其他执行委员会成员也相应减薪。日产汽车的这一系列举措,与其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在 2025 财年第二财季(2024 年 7 - 9 月),日产汽车销售净额为 2.99 万亿日元,低于预期的 3.05 万亿日元,同比下滑 5.08%;更为严峻的是,该财季净亏损 93.4 亿日元,远低于预期的收益 490.7 亿日元。基于此,日产汽车将本财年的营业利润预期从原先的 5000 亿日元大幅下调至 1500 亿日元,销售净额也从预期的 14 万亿日元下调至 12.7 万亿日元 。

    从销量数据来看,日产汽车在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均遭遇了巨大挑战。2024 年 4 月至 9 月,日产汽车全球销量同比下降 4%,而中国市场的下滑速度更为惊人。10 月,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销量为 6.12 万辆,同比下滑 16.52%。其中,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销量为 5.73 万辆,同比下滑 18.12%。今年前 10 个月,日产汽车中国区累计销量为 55.82 万辆,同比下滑 9.98% 。

    日产汽车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日系车在华困境的缩影。乘联会数据显示,从 2021 年至 2023 年,日系车在华市场份额逐年下降,2024 年 9 月已经跌至 12.4%,同比下降 4 个百分点。本田在 2024 年 10 月销量同比下滑 42.2% 至 75440 辆,连续 9 个月走低;丰田汽车销量同比减少 0.4% 至 172300 辆,虽然连续 9 个月下滑,但跌幅有所缩小。丰田和本田在 2025 财年第二财季的盈利能力也均有所下滑,丰田营业利润为 1.16 万亿日元,同比降幅达 19.4%,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 1.25 万亿日元;本田营业利润为 2579 亿日元,同比下滑 15%,这是本田七个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利润同比下滑。

    日系品牌销量下滑的背后,是企业经营困境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双重作用。在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冲击下,日系品牌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方面的滞后,使其产品竞争力大打折扣。以日产为例,在电动车领域,虽然其早年推出的聆风一度是全球销量最高的电动车型之一,但随着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的崛起,日产在电动车市场的地位迅速被取代。如今的电动车市场,已进入拼技术、拼续航、拼智能化的阶段,而日产在这些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智能网联方面,自主品牌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纷纷加大投入,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联网技术的产品。比亚迪的 DiLink 智能网联系统、蔚来的 NIO OS 系统等,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智能的驾驶体验。相比之下,日系品牌的智能网联系统功能相对单一,更新速度较慢,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出行的追求。

    日系品牌还面临着内部管理问题和市场策略失误的困扰。2019 年,日产前 CEO 戈恩因财务丑闻被捕,导致公司管理层出现大幅动荡,这使得日产在应对外部市场变化时显得迟缓和无力,错失了不少市场机会。在市场策略上,日系品牌未能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仍然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和产品定位,导致市场份额不断被竞争对手蚕食。

    日系品牌的困境也对合资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合资模式在中国汽车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合资,中国汽车企业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然而,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合资模式的优势逐渐减弱。对于日系品牌来说,在华合资企业的销量下滑和利润减少,使得合资双方的合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如果日系品牌不能及时调整战略,加快转型步伐,提升产品竞争力,那么合资模式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可能走向消亡。

    合资模式的未来走向

    (一)合资模式面临的挑战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浪潮下,合资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技术融合的角度来看,传统合资模式下,外资方带来的主要是传统燃油车技术,而中国市场对新能源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虽然一些合资车企试图将外资的技术与本土的新能源技术进行融合,但过程并不顺利。不同技术体系之间的差异,以及双方在技术研发理念、标准和流程上的不同,导致技术融合困难重重。在电池技术、智能网联技术等关键领域,合资车企难以迅速实现技术的整合与创新,无法满足市场对先进新能源技术的需求。

    合资车企在市场适应性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极快,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不断变化,对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和性价比要求越来越高。合资车企由于决策流程较长,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较慢,往往无法及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一些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在智能化配置上落后于自主品牌,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和车联网功能的期待;在产品定价上,合资车企也未能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的价格敏感性,导致产品性价比不高,竞争力不足。

    随着市场份额的下降和成本的上升,合资车企的利润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为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合资车企需要加大在新能源技术研发、生产设施改造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投入,这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销量的减少和价格竞争的加剧,使得合资车企的销售收入难以覆盖成本,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一些合资车企甚至出现了亏损的情况,这对合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合资车企的自救之路

    为了应对危机,合资车企纷纷采取措施进行自救。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成为了许多合资车企的首要选择。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向中国市场投入数百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致力于提升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联网技术等方面的水平。丰田也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专门的研发中心,加速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本土化研发,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

    与本土企业合作也是合资车企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丰田与比亚迪合作成立了纯电动车研发公司,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通过与比亚迪的合作,丰田可以借助比亚迪在电池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的优势,提升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大众与小鹏汽车达成合作,计划共同开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智能电动汽车,这一合作将结合大众的品牌影响力和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优势,有望为市场带来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在产品策略上,合资车企也在积极调整。一方面,加快新能源车型的推出速度,丰富产品矩阵。日产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推出多款纯电动和混合动力车型,涵盖轿车、SUV 等多个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注重产品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升级。宝马在其新能源车型中引入了更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和人机交互系统,提升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奔驰则通过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消费者对车辆外观、内饰和配置的个性化需求。

    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且存在一定的风险,研发成果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能否在市场上取得成功,都存在不确定性。与本土企业的合作也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利益分配等问题,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产品策略的调整也需要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和趋势,否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销售效果。

    (三)合资模式会走向消亡吗?

    结合当前的市场趋势和行业动态,合资模式在未来确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并不意味着它会迅速走向消亡。短期内,合资模式仍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一些合资品牌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积累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在部分市场和消费者群体中仍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些对汽车品质和稳定性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可能仍然会选择合资品牌的燃油车产品。合资车企在全球产业链布局和生产制造方面的经验,也有助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市场竞争。

    从长期来看,合资模式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进行深刻的变革和创新,其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被压缩,甚至逐渐被市场淘汰。随着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合资车企不能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那么消费者将更倾向于选择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

    未来,合资模式可能会发生一些变革,出现新的发展形式。例如,合资双方可能会更加注重技术共享和创新合作,共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互利共赢。合资车企也可能会加强与本土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借助其在智能化、网联化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一些合资车企可能会探索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如股权结构的调整、合作领域的拓展等,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合资模式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它的发展走向将取决于合资车企能否积极应对市场挑战,进行有效的变革和创新。无论合资模式最终的命运如何,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都将更加激烈,而这也将推动整个汽车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高效的汽车产品和服务。

    总结与展望

    在新能源汽车的汹涌浪潮下,合资车企昔日的辉煌正逐渐褪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自主品牌凭借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快速崛起,成功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而合资品牌由于转型缓慢,在技术、产品和市场策略等方面均暴露出诸多问题,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部分日系品牌甚至陷入裁员传闻的危机之中,合资模式的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然而,危机之中亦蕴藏着机遇。对于合资车企而言,当下正是变革的关键时刻,必须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加速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积极调整市场策略,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加强与本土企业和科技公司的合作,弥补自身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短板;在产品方面,加快新能源车型的推出速度,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性价比;在市场策略上,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方案。

    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必将持续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导地位将愈发稳固,智能化和网联化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趋势。自主品牌有望凭借先发优势和持续创新,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而合资车企若能成功转型,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技术和全球资源优势,依然有可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与自主品牌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这场竞争都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创新和进步,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智能、环保的汽车产品,助力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次阅读
    8评论
    4赞同
    收藏
    分享
    8评论
    4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