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中美电车双雄走向巅峰对决!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创业故事

    变局TheChanges头像变局TheChanges头像
    变局TheChanges02-04

    01

    1997年4月15日,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马克·塔彭宁(Marc Tarpenning)两个三十多岁的电子工程师,在世界科技中心加州硅谷的核心地带山景城,创立了一家名为NuvoMedia的公司,他俩试图颠覆美国的数字媒体行业。

    图片说明:马克·塔彭宁和马丁·艾伯哈德


    艾伯哈德和塔彭宁属于在婴儿潮一代,这个名词泛指二战后到196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

    因为他们出生与成长的年代,美国已成为全球经济霸主,高科技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并不尖锐,教育与就业机会平等,因此,他们这样的婴儿潮一代也被认为是美国最幸福的一代人。

    就是在美国如此优渥的大环境下,两位天才工程师研发出了最早期的电子书阅读器Rocket eBook,这个创业项目非常具有前瞻性,就算是日后的全球首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创造的Kindle电子书实际上要比艾伯哈德和塔彭宁打造的Rocket eBook晚了整整10年。

    不过90年代,电子书还是极为创新与超前的产品,近500美元的售价显得非常昂贵,液晶屏的阅读体验似乎也无法媲美纸质图书与报刊,且图书的内容供应非常有限,因此,这个极具创新的产品并未在当时掀起波澜。

    2年后,眼见电子书业务前途渺茫,NuvoMedia公司前途未卜,艾伯哈德和塔彭宁将公司业务“粉饰”了一番,找到了当时的数字媒体公司Gemstar-TV Guide International,以1.87 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

    当然最终Gemstar-TV Guide International也没把电子书的生意做成,烧光了所有钱后,这家数字媒体公司被美国传媒集团News Corporation,也就是现在的21世纪福克斯公司收购。

    而1999年就卖掉了电子书业务的艾伯哈德、塔彭宁2人拿着钱又开始折腾下一个创业项目,辗转反侧数年之后,终于在2003年7月,他们以伟大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的名字,创立了一家专门研发电动汽车的公司取名特斯拉汽车。

    图片说明: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创立特斯拉公司


    不过,在创立特斯拉前,艾伯哈德和塔彭宁毫无造车经验,他们之前的工程背景主要集中在诸如电子书阅读器这样的电子消费品上,造需要成千上万个零件的电动车这个大项目,他们不仅要依靠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更需要融得大量资金。

    21世纪初期,燃油车是主流,造电动车实在太小众了。

    艾伯哈德造电动车的兴趣源自于他个人对跑车的钟爱,但作为一个来自加州的白左美国人,他也极为重视环保问题,所以电车是他最理想的创业方向。

    早在九十年代后期,一家叫AC Propulsion的公司就引起了艾伯哈德的关注,这家专注于研发铅酸电池的公司,从波兰买了一款名为Piontek Sportech的迷你跑车,基于这个小型车加装铅酸电池,AC Propulsion试图打造一款名为Tzero的电动车,不过研发了好几年,AC Propulsion公司也只整出了3台原型车。

    图片说明:Tzero车型


    2003年,就在特斯拉公司创立之前,AC Propulsion的Tzero电动车因始终无法量产,最终商业计划被迫中止,这便给了艾伯哈德机会。

    他主动联系到了AC Propulsion,说服这家公司与自己合作,一起开发电动车,艾伯哈德甚至提出将要研发用在汽车上的锂电池,取代笨重又不安全的铅酸电池。

    反正Tzero电动车也无法量产,AC Propulsion果断将技术共享给了艾伯哈德和塔彭宁的特斯拉公司。正是AC Propulsion的这个重大决定让2个原本研发电子书阅读器的工程师走上了造电动车的创业路。

    就这样,日后影响人类汽车工业的特斯拉汽车公司诞生了。


    02

    1966年的中国,在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贫困的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迎来了第7个孩子,取名王传福。

    而这个生于新中国最艰苦岁月的孩童日后成为了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历史进程的人。

    王传福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木匠,用世代相传的木工手艺活努力养着一家十口人,生活十分清贫,然而在王传福13岁时,父亲罹患肝癌不幸过世,唯一留下的财产仅是三间家徒四壁的残破瓦房。

    王家失去顶梁柱后,王传福的母亲带着孩子艰难度日,每况愈下的生活逼得王传福的五个姐姐早早出嫁,妹妹甚至被寄养,而他18岁的哥哥王传方也退了学,做工养家。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王传福15岁即将初中毕业时,母亲积劳成疾,突然去世,得知噩耗的王传福缺席了最后两门考试,因此错过了中专录取资格。

    在当时,考上中专就意味着能吃上一口“国家粮”。

    相比那些同样出生于60年代的美国人,安徽农村的王传福,人生开局可谓是一片暗淡。

    既然抓了一手烂牌,那就凭本事打下去!

    母亲离世,哥哥挑起大梁组建了家庭,当时青春期自尊心很强的王传福不愿意成为哥嫂的累赘,于是想辍学打工谋生,结果被哥嫂大骂一通。

    哥哥和嫂子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一定要一心向学,勿虑其他。

    在哥嫂的支持下,王传福默默地擦干眼泪,背起行囊,去了当时无为县里的高中继续读书。

    看似不如意的一切,似乎冥冥中都自有天定。

    王传福不负众望,高考考上重点大学。

    那一年王传福17岁,他用知识真正改变了命运,成为了长沙中南矿冶学院的一名学生,这所大学正是如今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全国遥遥领先的中南大学的前身。

    在读大学期间,哥哥把家都搬到了学校附近,以便照顾王传福。

    1987年,王传福被保送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就是在这里,王传福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李国勋教授。

    图片说明:李国勋教授


    作为中国有色金属教授级高工,李国勋曾于上世纪50年代公派至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冶金系有色金属电冶金专业学习,长期专注于难熔金属熔盐电解、火法冶金反应机理、无机材料合成及化学二次电源等研究方向,主持和参与七十余项科研课题,发表 130 余篇论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学术和科研领域成就斐然。

    作为王传福的导师,李国勋在学术上的深厚造诣和对科研的执着精神,深深感染了王传福,引领他走进了电池材料研究的世界,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说明:年轻时候的王传福


    读研时,在李国勋教授的帮助下,王传福研究的电池材料成果非常突出,也因此,他被破格提拔为研院副主任,享有处长的实权,而此时的王传福仅26岁。

    当时他的理想就是像自己的导师李国勋一样,成为一名材料科学与冶金领域的科学家,不断提高学术造诣,但日后在一次去深圳谈项目的机遇,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图片说明:右侧第二位是年轻时候的王传福


    初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线深圳,王传福就被这股经济新浪潮与新气象冲击得眼花缭乱。

    他看到很多人都在用“大哥大”打电话,这个砖头大的机器售价高达2-3万元,但里面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就要卖上千块,电池本来就是王传福的研究专长,这一萌芽种子就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1994年,人均GDP赶超美国的日本因重视环保问题,而选择放弃了镍镉电池生产,这一政策转向对于中国而言就是一个机会。

    看到这一消息的王传福立刻向院里谏言全力进军镍镉电池。但90年代国企的僵化体制让王传福的请示泥牛入海。

    此时王传福明白,不离开体制就会错失良机。但当时,哥哥嫂嫂的生活好不容易好了起来,妻子又刚怀了孕,这使他陷入两难境地。

    再三思量后王传福决定,放弃铁饭碗辞职创业,这一年他28岁。

    创业艰难,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年轻人想要在当时融得资金,实在太难。

    在数次碰壁后,王传福找到了表哥吕向阳,因比他早两年下海,已掘到了第一桶金,便慷慨的借给王传福250万,谁知这笔钱在日后直接把吕向阳带入了中国前50名富豪榜的宝座。

    图片说明:王传福在表哥的支持下创立比亚迪


    1995年,一个小小的“作坊”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这就是日后响彻全世界的车企“比亚迪”。

    创业初期,为了尽快研发出镍镉电池,王传福全副身心扑在厂里,硬是靠半自动化半人工的方式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创造出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称霸全球的日本电池产业遭遇重创,主攻低价电池的比亚迪公司成功卖出1.5亿块镍镉电池,崛起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

    2000年,王传福又研发出了锂电池及其生产线,成为摩托罗拉、诺基亚、TCL的手机电池供应商,因价格低、质量好的优势,比亚迪很快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生产供应商,仅次于日本三洋。

    2002年,成立7年的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王传福和吕向阳双双进入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前50。

    而就在这一年,日本三洋、索尼开始在美国与日本向比亚迪发起电池技术专利战,要求美日限制比亚迪的电池销售。直面专利战,出生学界且极为重视专利的王传福早有准备,主动回击。

    次年,比亚迪不仅乘胜追击超越日本三洋,成为当时世界的电池之王,还在不久后的电池专利战中获胜,2005年1月,日本特许厅裁定索尼诉讼比亚迪的相关专利无效,索尼虽上诉,但最终相关法律单位依旧维持裁决,比亚迪完胜。

    那几年,虽事业越做越大,但王传福早已不满足于脚下的这块电池沃土,几经思索,比亚迪决定布局造车。

    其实,关于比亚迪要造车,公司的高管都不看好,但王传福毅然决定在2003年花费2.7亿收购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份。

    图片说明:比亚迪收购陕西秦川汽车


    在中国的特殊政策下,想要造车必须斥巨资买张造车许可证,而当时如此昂贵的战略决定,如今看来简直是艺高人胆大。


    03

    2003年,特斯拉汽车在成功迈出造电动车的第一步之后,创始人艾伯哈德开始为公司找钱,融资。

    在合作方AC Propulsion的介绍下,艾伯哈德结识了一位叫埃隆·马斯克的创业者。

    图片说明:年轻时候的马斯克


    他出生于南非,母亲是加拿大人,因此他十几岁就来到了加拿大,获得加拿大国籍,开始打工与求学,日后前往美国学习与创业,他创立了多家初创科技企业,比如类似大众点评的生活服务类平台Zip2和线上支付平台X.com,后者与另一家名为Confinity的在线支付公司合并,更名为PayPal,也就是美国版支付宝。

    2002年10月,美国电商巨头eBay以15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PayPal,而占股超10%的马斯克瞬间财富自由,获得了1.65亿美元。

    马斯克的最大爱好就是买跑车,因此,他也一直很关注AC Propulsion的电动跑车项目,尽管2003年因为资金问题,Tzero电动跑车项目中止,但AC Propulsion还是决定与新的特斯拉公司合作,继续研发电动车。

    作为特斯拉的创始人艾伯哈德通过AC Propulsion认识了酷爱跑车且手上拿着大笔美金的马斯克,并且邀请他投资特斯拉汽车。

    艾伯哈德起初和马斯克聊得很投机,他们都坚持认为,AC Propulsion的Tzero就应该用上锂电池,虽然当时控制锂电池的安全,确保不会着火,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图片说明:艾伯哈德与马斯克


    不久后的2004年2月,特斯拉公司宣布,在A 轮融资中,马斯克向特斯拉投资 650 万美元,借机马斯克成为特斯拉的董事长和最大股东,而艾伯哈德则继续作为创始人与股东,以CEO的角色掌舵公司。

    至此,特斯拉造车大业如火如荼地展开,刚开始一切并不顺利,装上电池测试的小跑车几乎每次都无法控制电池问题,着火事件频繁发生。

    其实,为了解决电池问题,特斯拉汽车招揽了一众专家,比如杰弗里・布莱恩・斯特劳贝(J.B.Straubel)、马尔科姆・鲍威尔(Malcolm Powell)和谢家鹏。

    图片说明:特斯拉CTO 杰弗里・布莱恩・斯特劳贝


    2003年,电机工程背景的斯特劳贝尔为了推广造电动飞机的想法与马斯克在洛杉矶进行了一次午餐会面,马斯克对斯特劳贝尔的想法非常支持,甚至想要直接投资他,不过因为日后投资了特斯拉,马斯克就将斯特劳贝尔介绍给了艾伯哈德。

    2004年,斯特劳贝尔以第五号员工入职特斯拉,作为首席技术官,他主攻汽车电机。

    而关于重要的汽车底盘技术,特斯拉找来了英国莲花跑车公司的工程师鲍威尔,在他的牵线搭桥下,特斯拉引入了莲花跑车Elise底盘,鲍威尔则专心负责底盘改装、零部件供应、车辆组装等问题。

    图片说明:特斯拉第一款车参考的英国莲花跑车Elise


    同时,特斯拉团队很早就招揽了一位专门负责电池系统研发的华人工程人才谢家鹏,他也是一位硅谷连续创业者,并在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领域有着丰富经验。

    图片说明:特斯拉副总裁谢家鹏


    不过,就算有这么多悍将的加入,早期的基于莲花跑车Elise底盘的电动跑车Roadster项目依旧不断失败,三年时间,造了十几辆原型车,始终无法达到目标。

    对此,马斯克非常生气,作为董事长不断苛责团队的研发进度。

    但客观难度就是在那里,如何确保电池组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性能稳定,以及如何解决电池组的散热问题,都是当时项目团队难以攻克的。

    马斯克并非不知道,打造高性能的电动动力系统,使其在功率、扭矩输出等方面达到预期,同时还要与车辆的整体控制系统良好匹配,这对研发团队来说有多难。

    但马斯克就是这样一个技术狂人,用各种手段逼着团队进步,像动力系统与车辆底盘、悬挂等机械部件的协同工作,需要反复调试和优化,马斯克就要求团队住在车间里,除了睡觉吃饭,其他时间就是反复调试、测试与再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也开始和马斯克的关系产生裂痕。

    其中,负责电池的副总裁谢家鹏就选择离开特斯拉,另立门户,2007年离开特斯拉后创立了Atieva电池技术公司,也就是Lucid汽车的前身公司。

    次年,负责汽车工程和底盘技术融合的鲍威尔也宣布离开特斯拉汽车。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袭来,资本市场“黑云压城”。

    而此时,特斯拉虽然终于造出了第一款Roadster电动跑车,但公司内部却突然爆发了内乱,一场危机如期而至。


    04

    2008年,北京奥运点燃了中国经济的火焰。

    那年,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告诉他,自己的好朋友、美国华人投资大佬李录介绍了一家中国汽车公司项目,创始人是一个叫王传福的卓越工程师,不仅懂电池行业,还懂经营,创立了比亚迪汽车公司。

    图片说明:巴菲特与芒格


    于是,巴菲特就让副手大卫・索科尔(David Sokol)到中国深圳考察。

    索科尔一到深圳被比亚迪10万人工厂所惊呆,王传福为了向他证明电池有多环保,当众喝了一杯电解液。索科尔回到美国就劝巴菲特一定要见见这个人。

    后来巴菲特会面王传福,提出要5亿美元投资比亚迪。

    不过王传福起初因担心稀释管理团队股权等问题拒绝,后经双方协商,巴菲特与芒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通过旗下子公司美国中央电力,以2.3亿美元获得了比亚迪9.9%的股份。

    图片说明:巴菲特、王传福与李录


    这笔投资,也是巴菲特在中国除了中石油以外最大的一笔投资,更是其在中国最成功的一笔投资。

    芒格曾评价王传福说,他是一个天才,他每天思考17个小时,是一个工作狂,他做到了一些平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确实,王传福不仅是天才,更是一个勤奋的天才。

    比亚迪造车初期,王传福曾先砸重金搞研发,第一款代号为“316”的车型问世后,本以为会大卖,结果碰了一鼻子灰,这让王传福明白了造车不是埋头干就能干成功,一定得有个“参考”。

    调整策略后,比亚迪团队直接以丰田车为借鉴,设计出一款名为F3的车,于2005年推向市场,主攻中低端市场,获得巨大成功。

    尝到了甜头的比亚迪又陆续推出了模仿通用凯悦的F3R,模仿雅阁和凯美瑞的F6,这些车型都因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而畅销一时。

    但老王其实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真正使命——造动力电池汽车。

    早在造车初期,王传福就曾立志,要做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只不过当时人们对电动汽车根本不关注,但日后比亚迪默默地把纯电动出租车EF3、电动概念车ET等车型推上了广州车展,要知道那时的马斯克也才刚刚入主特斯拉公司。

    2005年,比亚迪自主研发了第一款LFP动力电池,一年后,又研制了一款纯电动轿车F3e,搭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第一款铁动力电池ET-POWER。

    2007年的一场新车发布会上,王传福“吹牛”说: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不过大部分人没把这番大话当回事。

    唯独敏锐的美国资本的关注到了他,王传福和他的比亚迪一边通过逆向工程、研究海外车企到底如何造车,一边维持着车用动力电池和电动车技术的稳步推进,不久后,来自美国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如期而至。

    几乎同期,远在美国加州的特斯拉才公开推出自己的第一款车Roadster跑车,并且展示了特斯拉电动轿跑Model S(图片|配置|询价)项目。

    图片说明:马斯克介绍第一款特斯拉汽车Roadster


    而被媒体问及何时量产,马斯克依旧显得信心十足,但这些媒体都知道此时的特斯拉可能要破产了!

    2008年5月,著名汽车网站“汽车真相”开设了一个名为“特斯拉死亡倒计时”的栏目,英国著名汽车电视节目TopGear将特斯拉批得一无是处,一天之内媒体会出现50篇"谈论特斯拉会如何灭亡"的文章。


    05

    2007年8月,对特斯拉公司表达极度不满的董事长马斯克,毅然决然地将创始人艾伯哈德的CEO职位撤销,两人爆发了内部“战争”,内斗的结局就是迫于马斯克的压力,艾伯哈德决定离开特斯拉,作为联合创始人马克・塔彭宁也在艾伯哈德辞职后不久离开了。

    而此时的马斯克压力更大了,因为他还要兼顾着另一家创立的航天公司SpaceX的发展,且这家公司的可回收火箭实验也和特斯拉造车一样,屡战屡败。

    在经济危机中,资本都开始收缩,眼看着特斯拉账上的钱快要见底了,公司资不抵债,开始考虑破产保护,甚至还有资本方希望“乘特斯拉病要特斯拉命”,准备随时“鲸吞”这家公司。

    为了继续造车,并且完全掌控特斯拉,非常着急的马斯克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地寻找资金支持。

    2008年9月28日,奇迹发生了!

    他的SpaceX公司的“猎鹰1号”终于在第四次发射中取得了成功,这直接让SpaceX赢得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一份超10亿美元的合约。

    图片说明:SpaceX猎鹰一号火箭


    拿着航天业务的成果,马斯克通过其出色的游说能力,从NASA那里借到一笔钱,此外,戴尔收购了马斯克投资弟弟创立的数据软件公司Everdream,自己也分到了部分现金,同时,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决定投资特斯拉5000万美金,终于特斯拉获得了喘息机会。

    慢慢度过危机的特斯拉瞬间活了过来。

    2010年,日本丰田集团掌舵者丰田章男会见马斯克后决定入股,同年,特斯拉公司登陆纳斯达克上市,这两件大事让特斯拉汽车进一步走出泥潭。

    不久后,马斯克吹的牛实现了,Roadster跑车开始量产,Model S车型也呼之欲出。

    2012-2015年,Model S开始交付,老款的Roadster逐渐退出市场,特斯拉的销售额直线增长,从2012年的4.13亿美元到 2015年达到40.46亿美元,实现了3年10倍的增长。

    图片说明:马斯克宣传特斯拉的轿跑Model S


    而在同期,远在中国的比亚迪也开始展现出弯道超车的潜力了。

    2011年比亚迪登陆中国A股市场,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借助深圳本地公共交通的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比亚迪研发了首款纯电大巴K9,纯电动车 e6日后也大量运用在出租车上。

    图片说明:比亚迪e6电动出租车


    同时,国家也开始对发展新能源商用车、乘用车相继开启政策补贴,不久后比亚迪便在产业政策的加持下脱颖而出,甚至连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都前往深圳,寻求与比亚迪合资,它们共建了豪华新能源品牌腾势。

    日后,比亚迪基于自主研发的DM混动技术,发布首款搭载车型为王朝系列“秦”,帮助比亚迪打开了紧凑型轿车市场,而就是这款DM技术日后不断精进,成为比亚迪的“杀手锏”。

    但就在那几年,远在美国的马斯克在一次与美国财经媒体彭博社的专访上被问及,特斯拉远在中国的竞争对手、连股神巴菲特都投资了的比亚迪时,他狂笑不止,反问彭博社的记者,你看过他们的车吗?直言比亚迪真的不行。

    图片说明:马斯克在推特上回应当年采访中轻视了比亚迪


    而就是这次专访的十年后,现实狠狠地打了马斯克的脸。


    06

    就如同今天打造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芯片算力是绕不过去的话题,造电动车早期最重要就是动力电池。

    比亚迪是造手机这类电子消费品的电池起家的,但商用级别的汽车电池,比亚迪也是积累了十多年才步入正轨的。

    比亚迪坚守的是磷酸铁锂电池路线,这一路走来满是荆棘。

    作为锂离子电池早期最成熟的技术,磷酸铁锂的特点就是安全性高,但缺点更明显,能力密度不足,早期仅大型客车才会采用这一技术路线。

    虽然日后,比亚迪靠着DM混动技术的不断优化和e平台的创新,旗下王朝系列的秦车型开始迅速占领市场,但混动车型上,靠纯电不加油的模式,只能跑几十公里,就算是更贵的纯电车型,磷酸铁锂电池也毫无竞争力,一出远门、一跑高速就不行了。

    图片说明:比亚迪早期的电池


    2018年之后,国际上,包括韩国、日本的企业以及之后崛起的宁德时代,都开始研究三元材料的三元锂电池,虽然三元锂相比磷酸铁锂,安全性不足,充放电寿命也短,但能量密度高,续航更好,非常适合发展电动车。

    也因此,受到三元锂电池技术冲击的比亚迪业绩开始承压了,2017-2020年,公司利润持续走低,业绩承压之下,公司股价也遭遇“滑铁卢”。

    中国比亚迪那些年的落魄对应的是美国特斯拉制霸之路的开启。

    2018年5月,一家名为特斯拉汽车的公司在上海浦东新区注册,2个月后,上海浦东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与美国特斯拉公司共同签署投资协议,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确定落户上海临港。

    图片说明:马斯克在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


    作为首家在中国大陆全资经营的美国汽车公司,特斯拉上海工厂剑指年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不过日后的中国速度证明,特斯拉汽车的国产化年产能可以达到百万台,Model 3开始风靡全球,2019年之后成为特斯拉的王牌产品,季度销量超过10万台,而SUV产品Model Y随后接力,2021年之后销量暴涨,季度销量稳定在近30万台。

    图片说明:马斯克为全球销量最佳的特斯拉Model Y站台


    为此马斯克兴奋不已,在工厂的活动上,献上舞蹈,对中国智造,他顶礼膜拜。日后成为美国“中吹”代表。

    不少人说,是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引发了“鲶鱼效应”,盘活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从某种角度看,这话没毛病。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另一个玩家比亚迪也在酝酿一场属于中国智造实力的大爆发。

    2019年,净利润持续多年下跌的比亚迪再次遭遇考验,那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补贴降幅最大的一年,比亚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14亿元,同比下降41.93%。

    但其实,那几年比亚迪利润的持续萎缩,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


    07

    2024年,在包括混动与纯电汽车构成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中,比亚迪遥遥领先于特斯拉,就算单独统计纯电汽车的全球销量,比亚迪、特斯拉也是打得有来有往,往往到了第四季度,比亚迪全球季度纯电车的销量就能反超特斯拉。

    图片说明: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而在国内市场,比亚迪对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领先幅度都是巨大的。

    此时,马斯克终于承认十年前自己轻敌了,比亚迪确实不可小觑。

    但回到2019年,比亚迪还在危机边缘,当时企业利润连续多年下降,股价持续下跌,没有人想到,如今的比亚迪会变得如此厉害。

    就在特斯拉借助中国产能开启全球制霸之时,沉寂的比亚迪干了一件大事——持续投入重金搞研发。

    因为持续的研发增长,也通过导致在财务业绩下滑期间,上市公司利润更进一步的承压。

    但也正是这些研发投入,才有了比亚迪日后的强势崛起。为此,王传福曾在比亚迪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泪洒现场。

    相比于特斯拉,比亚迪对供应链的依赖度比较低,电池、电机和电控,全部能够自主研发生产。

    比如电池上,特斯拉电池是自主研发的技术,但需要日本企业代工,甚至日后都要全球采购各家的电池产品。

    比亚迪则不同,不仅基于磷酸铁锂技术路线自研出了安全性极强的刀片电池,还能通过自家工厂进行生产。伴随着磷酸铁锂技术在能量密度上追赶三元锂,缩短了差距,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也成功超越韩国LG等对手,成为全球仅次于宁德时代的第二大动力电池企业。

    图片说明:比亚迪刀片电池


    同时,特斯拉是只专注纯电汽车的,而比亚迪则不同,广泛拥抱混动技术,其DM-i超级混动系统已经迭代到了第五代,甚至开启了百公里油耗3L以内的新时代。

    日后,四电机独立驱动的技术平台易四方、CTB 车身电池一体化技术、云辇车控、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各种自研汽车科技层出不穷,这些黑科技加持下,比亚迪就能广泛地推出各种汽车型号。

    品牌也开启多元化布局,从比亚迪王朝系列到海洋系列,从腾势到方程豹,甚至推出了百万级豪华车仰望。

    虽然特斯拉只靠着Model3和Model Y两款拳头产品打天下,成为全球新能源纯电汽车之王,但比亚迪旗下的品牌更多、车型选择更广。

    在国际舞台上,比亚迪也开始冲击特斯拉的市场,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市场,比亚迪销量已超越特斯拉,在澳洲、以色列、巴西等市场,两者差距并不大。

    至此,美国的特斯拉与中国的比亚迪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王对王”的比拼。

    也许还有很多人会说:曾经嘲笑比亚迪的马斯克欠王传福一个道歉,但其实如果没有类似这样的不看好与质疑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比亚迪怎么会有“突破”的动力与勇气呢?

    所以,马斯克根本不欠比亚迪、王传福任何一个道歉,反而我们应该感谢马斯克当年的嘲笑与轻视。

    而对于美国以高关税限制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特斯拉的马斯克更是显示出了大格局。他公开反对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不过他也直言,如果没有这些贸易障碍,中国新能源将“摧毁”其他国家的汽车。

    在当下的全球汽车工业大变局中,比亚迪似隐世高手,扎根华夏苦研电池与混动技术,在全球市场初绽锋芒。特斯拉如异域剑侠,手持智能驾驶的绝世武功,已闯出名堂。

    如今,无论是王传福还是马斯克,亦或是比亚迪与特斯拉,已走到全球交锋的擂台上,未来谁主沉浮?还是那句老话——只能“拭目以待”。


    完 | 感谢阅读

    次阅读
    2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2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